以法治思维打造“新天地无小事”新格局

——淮海中路街道法治建设案例荣获2023年黄浦区法治建设优秀案例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7月16日

  黄浦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课题研究成果表彰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暨第十一届浦江法治讲坛近日举办。会上,区委副书记李忠兴通报了“2023年黄浦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课题研究成果”“黄浦区第七届法治建设优秀案例、入围案例”,淮海中路街道申报的《“打好五张牌”:以法治思维打造“新天地无小事”新格局》法治建设案例荣获优秀案例奖。

  新天地地区自2000年开发至今,具有“党的诞生地、商务集聚地、时尚休闲地、特色文化展示地”四地特色。进入新发展阶段,群众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更强烈、需求更多样、要求也更高。围绕落实区委书记杲云在调研淮海中路街道工作中提出的“探索新天地管理模式推广至街道全域”指示要求,淮海中路街道围绕“一园三区”工作主线,聚焦“新天地无小事”,以法治凝聚共识,以治理回应需求,举全街道之力打好“五张牌”:发掘问题、循法而治、精准导向、快速处置、三治融合,并将新天地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广复制到街道全域。

  发掘问题:聚焦高品质宜居生活环境

  淮海中路街道以“一街一路”示范街区建设为重点,聚焦“两个维度”,让烟火气更有味。围墙外街区风貌体现高颜值,持续推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围墙内人居环境提升舒适度,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坚持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常态化开展户外招牌治理行动和普法活动,督促商户加强自我管理、提高安全意识、落实主体责任。《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后全区第一块街道备案户外招牌在淮海中路街道诞生。

  循法而治:促进高效能城区依法治理

  淮海中路街道联合街道法律顾问积极做好《新天地地区综合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在实战方面,街道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等14件法律法规中提炼总结了13项管理类目,针对260项管理类别分别明确处置时限;形成新天地地区精细化管理责任清单,共12大类58项细化责任项目。通过引用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属地街道相关职责定位,厘清新天地地区治理边界,不断提升街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精准导向:以数字赋能区域精细化治理

  试点推进数字孪生城区建设,聚焦中共一大纪念馆周边大客流管理,加强对客流密度、行进方向、动态变化的研判预警,多渠道向游客推送实时客流、停车泊位、疏导路线等信息,加快大客流有序分流、快速疏散。优化完善城运联调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聚集最小管理单元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接入政府业务数据、基础信息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夯实数字底座,提升数据信息管理运用实效。

  快速处置:高水平发挥联勤联动优势

  街道聚焦“四个坚持”,深入落实“新天地无小事”工作目标,努力打通街区管理“最后一公里”。在实践基础上,街道总结梳理“场景化”依法处置标准,针对安全管理、运行秩序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养护管理、灯景广告招牌管理等五类场景,列出25项问题处置标准。探索《城市运行管理最小治理主体“门责制”自律规约》和“门责制”自律规约20条,持续构建区域稳定有序、环境美观整洁、管理充满温度常态长效机制。

  三治融合:高站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积极搭建党建平台,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引导成立商圈楼宇管理委员会、路管会、商户联盟等自治组织,在门责治理、项目准入、诚信经营、跨界合作等开展民主协商、自治共管。发起成立物业联盟、商铺联盟、智囊联盟、新就业新业态群体联盟、校园联盟,融合多方资源、供给多元服务,吸纳辖区多家律师事务所担任联盟兼职法律智库,根据成员单位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和法律咨询专场,及时指导、协助化解市场主体经营性纠纷。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彭辉:淮海中路街道坚持法治思维,系统制定新天地管理机制性文件;科技赋能、智能管理,不断完善联勤工作机制;以群众为中心,为群众提供精准细致的公共服务,探索总结出了“发掘问题、循法而治、精准导向、快速处置、三治融合”五张牌,打造出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品质街区,提升了淮海中路街道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