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让“浪子”回归正途,却要面临重重考验。而现任上海仕操洗涤有限公司(荣伸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仕荣就是“浪子”回头路上的“摆渡人”,他为“浪子”们点亮希望的明灯,照亮了他们的回归路。
2016年,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在上海仕操洗涤有限公司挂牌了安置刑释解教人员的过渡性就业基地——新航驿站仕操分站。近年来,驿站已经成功过渡安置和帮助了300余名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融入社会。
舍小利 取大义
1993年,虹口区凉城街道为解决返城知青、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开办了荣伸洗衣工厂。当时,作为街道经济科干部的陈仕荣,主动向组织请缨接下了这个盘活社区经济、解决“困难人群”就业问题的“烫手山芋”。
工厂开办之初,陈仕荣敞开大门,接收了很多就业无门路的刑满释放人员。为了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难关,陈仕荣不仅要左右腾挪,想办法将这些人安置到工厂床位有限的宿舍,还要经常从不宽裕的工资里挤出一些钱,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预支生活费。
转眼到了2005年,为了适应改革需要,荣伸洗衣工厂改制为民营企业,正式更名为上海市仕操洗涤有限公司,陈仕荣也从一名公务员转型为企业管理者。同时,摆在陈仕荣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企业转型了,还要不要继续安置刑满释放人员?
面临艰难取舍,陈仕荣回想了这么多年安置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的经历,接触多了这些普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坏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帮助一人通常就挽救了一个家庭,也为一方带来了稳定。陈仕荣决定,再难都不能把这些刚刚回归社会的人丢下,既要用心把企业经营好,也要妥善安置好这些虽然走过弯路,但仍想要自食其力、愿意悔过自新的人。
从此,即使经营上遇到再大的难处,陈仕荣也都从未动过甩掉这些“浪子”的念头,而重新启航的仕操公司作为“中途驿站”,则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刑满释放人员的回归之路。
别过去 迎新生
51岁的刑满释放人员贺某,服刑期间父母相继离世,父母的房屋又被哥哥变卖。出狱后,贺某面临一无所有的境地,只能靠捡拾垃圾为生,而且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好几次晕倒在了路边。
安置帮教部门研判贺某的情况后,找到了仕操公司。面对这样一位“老弱病”人员,陈仕荣二话没说就收下了,将贺某安置在公司宿舍居住,并根据贺某的身体状况安排了负责分拣的工作岗位。就这样,贺某在仕操公司安顿了下来。为了让像贺某这样的安置对象安心工作,公司还专门请阿姨为他们准备一日三餐。下班后,能吃上热菜热饭,洗一把热水澡,并拥有一张干净温暖的床铺。贺某感觉人生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表示一定会珍惜改过自新的机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安置像贺某这样的回归人员,陈仕荣还特地对厂房进行整体改造,新建了10间宿舍,1间阅览室,安装了空调、电视机等设备,设置了学习区、公共运动休闲区供安置人员开展各类活动。为了更精准帮教,他还申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安排3名帮教老师长期派驻在工厂。在陈仕荣的支持下,安置对象可以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后,愿意留下的依然可以留下,想要更好发展的,可以随时离开。而这些离开驿站的人有的开店做生意,有的找到了新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了社会中,重启了人生。
弃旧习 始蜕变
在仕操公司普陀分厂,一台台巨型洗衣机正飞速转动着,发出轰隆隆的声音,一排排整烫机吐出雪白的床单。一个高个子男子正一丝不苟,忙着检查洗涤质量。这个人是王某,这里的副厂长。然而,就在几年前,他却还是一名父母痛恨、亲戚嫌弃的“三进宫”刑满释放人员。
王某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初中毕业后,王某就在扒窃和被抓中反复切换,后来还沾染了上了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父亲因此气急成疾,不幸离开了人世。父亲的死让王某深受震撼,那时已经31岁的王某决心“洗心革面”。
但是,多次应聘,王某都因有过污点而被拒之门外。在一次回归人员专场招聘会上,他来到了仕操公司的摊位前,小心翼翼地递上了自己的简历。陈仕荣看出了王某的自卑,对他说:“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从现在起好好干,还来得及,如果你愿意,可以来我的厂里试试,但我要告诉你,虽然厂里都是机械作业,但是还有要干体力活的,这个苦你吃的下来吗?”看到终于有人肯接受他了,王某对着陈仕荣坚定地点了点头。
来到公司后,王某一头扎进了洗衣车间。头脑聪明的他认真钻研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王某琢磨出了一套工作方法,能节能又干净地把被单洗好。陈仕荣对王某大加鼓励,并在全厂推广“王某洗衣法”。此后,王某又当选上了仕操公司普陀分厂的副厂长。现在,厂里每进来一名回归人员,王某都会以自己的转变经历劝导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