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章炜
一年前,老宋在朋友推荐下了解到一家乒乓球培训机构,便为女儿购买了私教课程,每节课200元,共计50节,有效期为一年。2024年3月,老宋从家长群得知消息,培训机构因资金链断裂,即将关闭,场馆租约也将到期不再续约。老宋要求退费,但是被该机构拒绝。金山区消保委受理案件后,将该案件委托给金山区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处理。
家长群炸锅了:机构将清算倒闭
老宋称,自己购买的私教课程7月底到期,当时还有22节课,要求将剩余课程全部退费。调解员对老宋的诉求表示疑惑,老宋的退费要求较为仓促,是否另有隐情。
老宋说,该机构宣称背靠大集团,不仅有乒乓球兴趣培训,还提供中考体育乒乓球考试专业培训,很多教师子女也在这里训练。去年,女儿就在该机构上课,其间也时有教练变动。今年3月,家长群突然有人炸出一条消息,称该机构资金链有问题,4月份就要清算关闭。同时,老宋称收到内部消息,该机构4月开始就不再与原场地续约。许多家长都向该机构提出退费,但是机构老板始终没有正面回复,处理接待的只是几个普通员工。培训机构倒闭的新闻屡见不鲜,时有老板跑路,家长退费无门的新闻出现,眼见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老宋想赶紧找相关部门帮忙维权。
老板:有人恶意散布“倒闭谣言”
调解员联系该培训机构老板询问,老板面对退费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向调解员诉苦,称有人在微信群散布谣言称培训机构要倒闭,这才导致家长要求退费,他要起诉造谣的人。面对机构老板的说辞,调解员敏锐地察觉到事情背后另有隐情,并抓住场馆租约到期这个关键,询问机构老板目前场地租赁的细节。
机构老板支支吾吾地解释,目前在使用的场馆确实要到期了,但他正在接洽新地方,新地址就在目前场馆附近,整体环境比旧场馆好了不少,场馆装修好就会发布通知告知家长换地方上课。
随后,调解员询问机构老板一个关键问题,为何不发布通知告知大家先暂时停止运营,等新场馆落实到位继续开业,给家长们吃颗定心丸。面对调解员的追问,老板终于道出真相,其实是内部团队管理不善,馆长和教练团队也要离职,并且要带走老客户,这才传出流言。他正在接洽新地方解决问题,打算招聘新团队再重新开张,但为避免造成目前团队波动,这些信息不便公布出来。面对现在这种退费情况,他也感觉很无奈。
调解员告诉机构老板,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老宋提出购课后出现教练变动导致管理混乱等问题,消费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提出退款是合理合法的。同时,调解员提出,如果机构老板想要挽回会员,可以对新馆明确的开张时间和具体信息做出承诺,由调解员从中协调,看消费者是否愿意继续在该机构上课。
机构老板对此无法给出承诺,但表示如果要退费需核对合同和付款凭证,并扣除相应运营费用。最终,双方协商决定终止合同,机构老板将未上完的课程费用折价退还给申请人老宋。经金山区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主持调解,经双方协商,机构老板同意一次性退款1540元。此后,调解员进行回访,该机构已履行调解协议。
【案例点评】
预付消费周期较长,消费者在享受优惠力度的同时,也承担了较高的合同履约风险。预付监管缺乏明确法律规定也成为预付消费纠纷发生的高风险区。
为强化经营者的义务,2024年7月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指出,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经营者收取预付款后,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得任意加价。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目前,有的地方已开始探索将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行业企业收取的预付款转入银行账户进行资金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