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楼装新梯,怎么“加”才好?

加梯过程虽程序合法 仍需“良方”化解矛盾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8月20日 张筱嫣/毛振亚/张慧

资料图片

  □  张筱嫣  毛振亚  张慧

  近年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有人欢喜“终于能住上电梯房了”,有人发愁“通风采光大受影响”,由此引发的邻里矛盾纠纷不断。小区里是否能够顺利加梯?怎样化解住户之间的利益矛盾?

  老旧小区要加梯

  业主产生意见分歧

  2023年4月,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审结了奉贤首例涉小区加梯案。案情事实并不复杂,因为底楼的两家住户不同意加梯,其他12位业主将两户告上人民法院,要求排除妨害,继续推进加梯工程。

  “你们要加装电梯征询过我本人意见吗?我是不可能同意的!”

  “我也不同意,否则我要住进山洞里了。”

  ……

  当时在柘林人民法庭工作的我坐在审判席上,对于两被告的答辩其实并不感到意外。

  为了详细了解案情及各方当事人的诉求,我在案件正式开庭前组织了证据交换,在问及加装电梯意愿时,被告李女士、黄女士均持否定态度。第一次证据交换不欢而散。

  经过审理我发现,李女士在意愿征询时由家属代签同意加梯。退一步而言,即便认定李女士、黄女士两人均持反对意见,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及业主公约,涉案楼栋同意加梯的业主投票比例、小区业主同意的投票比例仍符合法定标准。也就是说,涉案小区加梯程序合法有效。

  为了进一步了解现场情况,我决定前往涉案小区进行勘验,并走访了当地居委。

  经过对加梯楼栋的实际调查,我发现该楼栋位置较为特殊:距离前方建筑物较近,而两栋楼侧面又连接有二层楼高门面房,形成一个“U”形。而电梯基坑恰恰位于“U”形位置开口处,一旦电梯建成,将会形成一个“天井”,的确可能会对低楼层,特别是101室、201室的通风、采光产生一定影响。

  此类案件不单单需要法理层面的定分止争,还需要厘清情理上的错综复杂,只有了解清楚低层业主反对的原因诉求,再予以协调解决,才能真正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对是否支持加梯一判了之可能并不能实质化解各方纠纷。所以,我想尝试再进行一次调解。

  调解前,我前往镇政府同副镇长、城建中心及司法所共同开展联席会议,就电梯方案改善、周边环境优化等问题进行沟通,寻求最佳“解题思路”。

  “电梯加装后,我们家房屋的采光和通风都受很大影响,如果给予一定的补偿,我也可以考虑。”

  “我也不是坚决反对加装电梯,如果能将电梯位置前移并做挑空连廊、玻璃外墙,我是同意的。”

  李女士和黄女士分别在调解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由于各方需求差距较大,调解没有成功,但是案件不能久拖不判。我将案件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后,因加梯程序表决结果符合法定标准,因此判决两女士停止对加装工程施工的妨碍,使第三方公司继续实施涉案房屋的电梯加装工程。

  判决如何发挥指引作用司法建议助力社会治理

  案子判了,后续加装进行得怎么样?政府在加装电梯过程中如何做得更规范?

  我仔细复盘了事件始末,发现整个加梯过程虽然程序合法,但推进落实过程中的确存在瑕疵:

  一是前期加梯可行性评估审查不够到位,电梯加装位置及方案对低层业主居住环境考虑不够细致周全。

  二是低楼层业主知情权保障有待加强,意愿征询时,两次征询合并一次完成。此外,在知晓有低层业主反对加梯的情况下,电梯方案公示也仅进行了张贴,没有进一步主动向业主了解并反馈意见。

  三是加梯项目推进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瑕疵,比如,意愿征询时,部分签名并非业主本人而是业主家属代签业主本人名字等。

  而正是这些看似小瑕疵的一步步堆积,引发了部分业主的不理解。

  一份判决如何真正发挥司法的规范、指引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开出“整治良方”?

  由于本案是奉贤首例加梯案件,为避免其他小区加装电梯出现类似纠纷,我向庭长王飞宏汇报了本案。

  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柘林人民法庭在与镇政府、城建中心等部门充分沟通研商的基础上,向镇城建中心发送了司法建议,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加梯申请前期可行性评估的实质审查;加大对辖区业委会、居委的指导、协助及监督力度,规范小区加梯程序;完善低楼层业主补偿机制等。

  “我们将组织居委及有关建设单位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同时,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单位就加梯项目开展前期可行性评估。进一步完善低楼层业主补偿机制,平衡高、低层业主利益。”收到司法建议后,镇城建中心高度重视并积极作出回复,及时进行整改。

  构建纠纷化解闭环机制

  司法力量端口前移

  虽然本案已经判决生效,后续相关的加梯改造工程也在推进过程中,但庭长王飞宏仍在进一步思考:“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方便群众生活的民生工程,如何通过司法的力量,减少此类纠纷产生?”

  当时,奉贤区的加梯工程刚刚起步,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情况会越来越多,今后可能出现更多的纠纷,如果能从源头加强治理,提高加梯规范性,可以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

  “预防风险是关键,但是如何预防还要进一步考虑。”审判团队长李越峰提到。

  “可否从现有案件中梳理提炼出此类纠纷可能的高发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向相关单位发放法律指引?”法官助理张筱嫣说道。

  在一次庭务会上,大家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商量着如何把司法的力量往前端倾斜,实现前端预防、后端治理的纠纷化解闭环效应。

  最终,由柘林人民法庭起草的《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法律风险防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炉了。从政策指引、法律规定,到全流程诉讼风险点评估,详细列举了加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如诉讼中反对加梯业主提出的加梯影响建筑及消防安全、对通风采光产生严重影响、对意愿征询不知情、签名冒签等问题,并提出预防对策。《指南》推出后,很快便在全区推广学习,供相关部门参考。

  不但要保证法律效果还需要考虑社会效果

  一般而言,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引发的诉讼案情并不复杂,但矛盾却往往难以化解,究其原因在于牵涉主体众多,多方利益难以平衡。因此,该类案件在审判时,不但需要保证法律效果,还需要考虑社会效果。

  实践中经常发现,该类诉讼中,反对加梯业主提出的抗辩意见较为集中统一,主要表现为主张加梯程序违法,或主张影响通风采光隐私、产生噪音污染、造成房价贬值等。因此,法院通过向主管单位发送司法建议,倡议主管单位围绕降低加梯影响、规范加梯程序、平衡各方利益三点优化工作流程。此外,法院还制发《指南》,提示相关部门加梯全流程中法律风险并提出预防建议,从更前端介入司法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与邻为善、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区业主,也应本着友睦邻里、团结互助、互让互谅的精神,对加装电梯工程提供必要的便利和配合。

  主审法官:张慧,奉贤区人民法院奉城法庭副庭长(主持工作)、四级高级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