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汇检察院会同区公安分局编发《徐汇区刑事诉讼虚拟货币处置规范指引》
□ 记者 季张颖
存储在数字钱包里价值百万的虚拟币,成为消失的一串数字,背后竟是有人瞄准数字钱包私钥,布下一场长达两年的阴谋……
在数字化浪潮下,区块链技术正推动数字经济进入创新发展的高地,但同时,各类风险问题也层出不穷。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昨天开幕,以互联网企业聚集地徐汇为样本,最新形成的一份虚拟货币犯罪态势分析报告显示,当前,涉虚拟货币刑事案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伙作案态势明显,虚拟货币正加速衍变成网络空间犯罪活动的“帮凶”。
“司法实践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存在争议,我们以近期办理的全国首例非法获取数字钱包私钥案等为契机,在区级层面先行先试,由公检联合出台《徐汇区刑事诉讼虚拟货币处置规范指引》,期待形成规范统一的打击合力。”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宋珊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未实现的“两年之约”
解析近2万个数字钱包地址
徐汇检察院网络检察办案团队此前办理了一起非法获取数字钱包私钥案。之所以案发是因为在去年5月,市民欧某在查看手机上的虚拟币钱包软件时,偶然发现账户中时值数百万元的虚拟币全都不翼而飞了,欧某随即报警。公安机关通过对程序进行分析,发现虚拟币钱包软件中存在会自动获取虚拟币钱包地址、私钥的后门程序,并据此追踪到可疑的用户信息,刘某、张某、董某三人团伙浮出水面。
原来,早在2023年3月初,刘某、张某、董某三人就商议,决定以事先在某虚拟币钱包APP中植入“后门”的方式,非法获取他人数字钱包私钥、助记词等数据。
“三人分工明确,由刘某负责编写后门程序,董某负责购买服务器和域名并对获取的私钥加密,张某负责搭建服务器和数据库。”徐汇检察院网络检察办案团队检察官李婧介绍,当用户首次安装带有后门程序的软件,后门程序就会在5天后自动运作,将私钥、助记词等信息上传至域名下的数据库内。运行一定时间后,后门程序就会自行停止窃取相关信息。
“为了规避刑事打击,三人在保存好窃得的私钥、助记词后,就把服务器和数据库销毁了,并约定两年后再使用这些私钥来非法获取用户的虚拟币。”宋珊珊告诉记者,但事实上,刘某等三人还没来得及打破“两年之约”。此案的案发,实则是伸出贼手的“第三人”所为。也正因此,才得以将刘某三人非法获取他人数字钱包私钥的违法行为一并牵连了出来。
“后经鉴定,在去重后三人共计非法获取助记词27000余条、私钥10000余条,成功转换数字钱包地址19000余个。”宋珊珊告诉记者,如此大批量窃取数字钱包私钥却未实际转移,其实背后存在较大的虚拟资产安全风险。
在宋珊珊看来,这起全国首例非法获取数字钱包私钥案的意义更在于,在办理这起新型网络犯罪案件时,徐汇检察院充分借助计算机网络专家外脑“智库”,构建完整的证据指控体系,“通过这起案件,我们明确了数字钱包私钥、助记词可以认定为网络金融服务以外的身份认证信息,对于该类行为可认定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对该类新型网络犯罪的办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宋珊珊表示。
案件数量整体上升
虚拟货币成洗钱理想工具
类似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件的发生,正印证着数字时代下,区块链生态安全形势面临着严峻挑战。
“针对徐汇区互联网企业聚集、网络犯罪案件具有典型性等特点,此前,我们对本区打击惩治虚拟货币犯罪情况进行了相关态势分析,供全市办案参考。”宋珊珊介绍,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近三年此类案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虚拟货币正成为洗钱、诈骗等非法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徐汇检察院共办理涉虚拟货币刑事案件23件45人,从涉虚拟货币刑事案件的案由看,逐步从侵犯财产罪领域转向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领域。
“相较于传统犯罪,犯罪分子在虚拟货币犯罪领域逐渐专业化,往往具有较强的数字金融知识和数字化实操能力。从作案手法上看,技术手段隐蔽性也很强,专业化很高。从既办案件看,犯罪分子平均违法所得在100万元以上,部分案件犯罪分子违法所得在500万元以上。”宋珊珊介绍,伴随虚拟货币犯罪形态的多样化,团伙作案、分工合作案件的占比也比较高,5成以上案件属于共同犯罪。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存在匿名化以及交易模式复杂等特点,虚拟货币不仅成为犯罪对象,更加速成为犯罪工具和犯罪手段。“有些违法犯罪人员会利用虚拟币来进行资金洗钱、转移和跨境操作,使其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毒品交易等犯罪行为相互交织,成为一种趋势。”
宋珊珊介绍,此前,徐汇检察院就办理了一起利用虚拟币帮助电诈团伙支付结算的黑灰产案。“在我们打击的这起案件中,违法犯罪人员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通过数字钱包接收对方支付的泰达币,并以低于市场兑换率的价格为其兑付人民币,并将兑换的人民币制作成支付宝口令红包,用于支付‘跑分’团伙供卡人员的好处费和食宿费用。”这样的犯罪趋势给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全都带来了严重威胁。
探索业态综合治理
公检出台处置规范指引
在采访中,宋珊珊和记者谈到,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于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仍存在争议,从目前我国的监管政策看也是禁止虚拟货币交易活动,“但是虚拟货币作为相关主体支付对价购买的资产,一定程度也会受到法律保护。同时,对于将虚拟货币作为信息网络犯罪的支付结算工具,我们通过加强对该类案件的证据标准完善,强化全链条打击,坚决铲除黑灰产业链滋生土壤。”
宋珊珊介绍,借助本市首家网络检察办公室专业化办案的先发优势,该院一方面加强虚拟货币链上资金流转的取证固证,以数据图表“精准画像”,形成资产转移的证据闭环。
“另一方面,在全链条打击上,我们也通过‘链上’资金溯源,锁定了‘诈骗’‘车手’‘跑分’等团伙成员,加大侦查监督、追捕追诉力度,彻底铲除违法犯罪根茎。”
为了进一步推动业态领域综合治理,打破司法机关办理此类新型案件手势不统一的困境,徐汇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和趋势特点,会同区公安分局编发《徐汇区刑事诉讼虚拟货币处置规范指引》,积极破解涉虚拟货币犯罪侦办难点,规范涉虚拟货币案件实体、程序标准。
记者获悉,该份《规范指引》对办理虚拟货币案件中涉及的查询固证、扣押保管、移送处置等全过程、各环节都进行了更为细致、明确的规定,为该区依法处置涉案虚拟货币提供了具体指南。
“针对该类犯罪案件反映出的犯罪嫌疑人年轻化、在网络安全从业领域高发的趋势特点,我们还从源头治理的角度,联合区属多部门,就网络安全防范教育等普遍性问题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引导行业提升员工遵法守法意识,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清朗。”宋珊珊告诉记者。
就在今年网络安全周启动前夕,由上海检察机关智联检察研究中心发起,徐汇检察院具体管理的网络检察综合履职品牌“光启X空间”也正式揭牌成立。
“该空间的成立,将注重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数字资产等新领域技术法治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探索、建立、完善新型网络犯罪规制的有效路径、制度和机制,旨在打造内容详实、数据丰富、形式创新的新型网络犯罪检察综合履职办案基地,为打击、防范网络犯罪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为网络科技创新提供更高水平法治保障。”徐汇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吕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