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生你好,今天你的博导给你表演一个负重15公斤引体向上。插一则广告,深圳985高校招博士后,化学专业,有意私我。”据光明网综合报道,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区副教授杨雪梅以这样一则别致的招生“广告”火出圈。
如此招生实则有正能量
近年来,多位女博导在学术之外展现出个人魅力受到广泛关注。去年西北大学的女博导邵典,就在招生广告中自称“长相可爱”引来热议,今天又有杨雪梅副教授以健身视频吸引眼球。这些现象背后,阐述的是一种理念:学术研究并非孤立于生活之外,学者同样可以是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人。看似“不正经”的招生方式,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更贴近年轻人、更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着学术的热情与魅力。
“不正经”的招生方式,看似轻松诙谐,实则蕴含深意。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招生宣传的单一模式,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了潜在学生的注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招生信息脱颖而出,成为各高校和导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女博导们的做法,显然更为鲜活而富有吸引力。
其次,“不正经”招生背后,是对学术环境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追求。它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学术讨论,而是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事实上,女博导们的“出圈”,是社会对女性学者力量日益增长的认可与尊重。它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证明了在科研这条艰难之路上,性别不再是限制个人发展的因素,女性同样能够闪闪发光。因此,女博导们的走红,一方面是对她们个人成就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女性学者的整体形象。
学者的形象本就该是多元的
杨雪梅火了,当然是因为“金刚芭比”的身形与其学者身份产生了反差。这种反差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精气神,传递了一种新形象。即学者并非都是皓首穷经、紧锁眉头的学究状,也可以很松弛、很青春,就像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呈现得那样。
这种新形象,与高校里的代际传承不无关系。现在,很多高校里,已经有大量“90后”“95后”年轻人登上讲台。生长于数字时代的他们,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有更多元的审美标准,也很懂得如何自洽。他们在努力撕掉社会加诸在学者身上的刻板标签。
“撸铁招生”的杨雪梅给高校教师带来这样一种启示:人生并非只有讲台与论文,教学与科研之外,也可以开拓并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与兴趣爱好。这样的选择,既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对授业学生来说也是有益的示范。
舆论经常讲大学生、研究生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其实让学生怎么做,不妨先强调教师怎么引导示范。呼吁学生不要死气沉沉,要富有探索精神,要走向广阔社会,这些身边的老师,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所谓言传身教,有言传也要有身教,学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教师也不应辜负了这种期待。
往深了说,很多时候,社会一提到“教授”“学者”,总会自动赋予他们一种崇高感。这符合尊师重教的社会传统。但从现代社会分工来看,所谓教授、学者,也不过是一种职业门类,他们与这个社会上的其他劳动者,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倘若以这个视角观察杨雪梅,也就不显得那么不同寻常了。
这两年,我们看到很多年轻大学老师在“整活儿”,“撸铁招生”也好,课堂花式PPT(演示文稿)也好,都显示了一种新的气象。其实,仔细观察,有趣的灵魂也并非专属于高校里的青年教师们。
无疑,杨雪梅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是积极向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为学者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另一种版本的答案。这种人生态度值得嘉许。但是,也要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经验与路径,未来怎么走,不必强行对标他人之选择。综合自潮新闻、新京报等
(谚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