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流浪猫和平共处?“烟火气”扰民吗?

本市设立598个基层法治观察点,用“显微镜”探寻社会治理“最优解”
上海法治报 2024年11月20日 陈颖婷

志愿者在给流浪猫做绝育手术

◆志愿者在小区里捕捉流浪猫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流浪猫与沿街餐馆的“烟火气”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独特风景。然而,这些日常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流浪猫的管理成为社区治理的难题;另一方面,餐饮店的油烟扰民也让居民苦不堪言。近年来,上海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通过基层法治观察工作机制,以法治观察“显微镜”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探寻出一个个“最优解”。

  截至今年10月,上海市已设立基层法治观察点598个,选聘基层法治观察员2139名,这些观察点和观察员犹如城市的“神经末梢”,深入法治建设各领域、嵌入经济社会各方面,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法治观察网络。它们不仅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更是城市治理难题的“智囊团”。

  流浪猫治理:

  从“人猫大战”到和谐共处

  夜幕降临,海泰苑小区的居民们本应享受宁静的夜晚,但流浪猫的叫声却此起彼伏,打破了这份宁静。居民李阿姨无奈地说:“这些流浪猫晚上叫个不停,我和老伴儿都睡不好觉。”白天,流浪猫在小区里四处游荡,留下的粪便和垃圾更是让小区环境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难题,虹口区委依法治区办决定公开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基层法治观察建议。一场关于流浪猫治理的讨论在海泰苑小区热烈展开。

  “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居民们知道如何合法合规地喂养和管理流浪猫。”法治观察员小张提议道。

  “对,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流浪猫收容所,为它们提供一个临时的庇护所。”另一位观察员王阿姨补充道。

  在法治观察点的推动下,海泰苑小区对小区规约进行更新修订,在管理规约中,增加流浪动物管理一项,授权第三方社会组织对流浪动物采取管理和保护措施。“我们非常支持这些建议。”物业经理李先生表示:“同时,我们也会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普及流浪猫治理的相关知识,倡导文明养宠、鼓励领养。”小区规约明确了对于流浪猫的喂养时间、地点、方式等,以确保喂养行为有序进行。同时在小区内设立固定的流浪猫喂养点,并设置明显的标识,引导爱心人士集中喂养,减少流浪猫在小区内随意活动的情况。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海泰苑小区的流浪猫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居民们发现,流浪猫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叫声扰民和卫生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纷纷表示,现在的小区更加宜居了。

  在瑞嘉苑小区,流浪猫问题同样困扰着居民们。不同的是,通过法治观察建议,这里的居民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治理方式——“TNR”(捕捉trap、绝育neuter、放归release)行动。

  “我们不能再让流浪猫无序繁殖下去了,这样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居民代表张女士说道:“我们应该组建一个专业团队,负责流浪猫的捕捉、绝育和放归工作。”

  瑞嘉苑小区通过爱猫人士自发组成“TNR”小组,在与流浪猫建立感情后,自费与宠物医院携手对小区内的流浪猫进行捕捉节育后,放归原地。有效控制了流浪猫的数量,对因周边地区动拆迁导致的流浪猫流入,也第一时间通过科学手段进行“TNR”。在保障生态文明的同时,最大程度维护了小区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前我很反感流浪猫,但现在我觉得它们也挺可怜的。”居民李阿姨说:自从实施了‘TNR’行动后,小区里的流浪猫少了很多,卫生状况也改善了不少。我现在偶尔会去喂养点看看它们,感觉它们也挺可爱的。”

  通过“TNR”行动的实施,瑞嘉苑小区的流浪猫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居民们对科学治理的成效表示高度认可,参与社区治理的信心和热情也显著增强。

  油烟扰民治理:从“乌烟瘴气”到经营有序

  长宁区的一条繁华街道上,沿街餐馆的油烟扰民问题让居民们苦不堪言。“我每天晚上都要关紧窗户才能睡觉,不然那油烟味熏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居民王先生无奈地说道。自6月中旬起,虹桥街道多次收到居民对一居民区底楼的一家餐饮店的投诉,称该店铺产生的油烟、异味、废气等影响了楼上居民的正常生活,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实地勘察后给予居民满意的解决方案。

  连日来,虹桥街道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已多次开展联合检查,针对店铺内需要立即整改的问题责令迅速整改。但是,居民关注的油烟排放问题,经专业人员认定因店铺硬件条件无法满足油烟排放检测要求,其排放的油烟、烟尘等是否超标仍处于待定状态。

  如此一来,由于检测难导致执法无依据,使得油烟扰民问题得不到解决,周边居民意见大;如若强硬执法,既缺乏具体检测结论又可能造成餐饮企业损失。

  在类似棘手的案例困惑比较普遍的背景下,烟火气一定要伴随着“扰民”吗?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长宁区委依法治区办联合虹桥街道组织了一场基层法治观察专题研讨会,共同寻求解决思路和可操作方案。

  法治观察员们深入街道、餐馆和居民家中进行实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居民楼底层新建餐饮店扰民问题,餐饮店因前期缺乏行业指导而实际开业后出现违法问题,执法部门事后介入因定性难、检测难、处罚难陷入执法困境等新现象、新问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在简政放权、“先照后证”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避免发生“开店即违法、违法即处罚”的事后管理问题,就要把完善的行政指导前置,跨前一步开展工作,避免违法问题的产生和对违法行为及时充分整改才是行政执法工作的核心。

  提前告知经营者风险本身就是有效规避风险的关键一步。不少与会人员认为,在经营者取得相关证照前,应当提前解释清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多种方式明确告知经营要求和法律风险,为经营者提前了解风险,为其拥有充分权衡时间而提供行政专业指导。

  与此同时,在新开一家店铺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信息互通,避免装修前不指导、不提醒、不纠正,后期整改难度大、投入资金多导致店铺抵触的情况发生。

  针对类案情况的合理处置,在观察建议环节,不少与会人员表示,在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执法权分批下沉,需要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进一步厘清职权,加强管执联动,实现更有序衔接;面对新业态、新情况,对原有法律法规或相关技术标准不能有效适用的问题,要进一步从源头上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观察点: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显微镜”

  上海基层法治观察工作机制,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创新载体,在流浪猫治理和油烟扰民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截至今年10月,各级相关部门研究采纳法治观察建议1510件,切实解决了一批基层依法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批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基层经验做法。

  例如,金山区石化街道研究采纳关于“为成年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的法治观察建议,与区法院联合发布石化街道辖区居委会指定监护人工作指引,探索推动居委会指定监护制度在本辖区落地生根。闵行区研究采纳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创企业法律服务供给机制的法治观察建议,加强法律服务运营机制的市场化运作,在大零号湾区域内试行,为不同类型科创企业提供约请制“一对一”法律服务,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发展信心。普陀区委依法治区办根据中远两湾城基层法治观察点提出的换梯建议,总结形成并公开发布“普陀区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换梯难题,为后续其他楼栋换梯工作提供了参考。

  正如一位基层法治观察员说:“我们是城市治理的‘显微镜’,用法治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社会问题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