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荣琼英 范婷婷
记者 徐荔
鲜嫩的鸡肉、热辣的汤汁,一碗黄焖鸡米饭本是忙碌工作后的慰藉,然而一份外卖的黄焖鸡米饭却给小美(化名)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小美因此向商家索赔1000元,商家却不愿意赔付那么多……
今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审理了这起因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诉讼案件。
黄焖鸡米饭里吃出蟑螂
小美是一位每天忙碌于工作的职场女性,中午习惯于点外卖。一天,她花了18元点了份黄焖鸡米饭,但吃到一半却突然发现了一只蟑螂。这一经历让她感觉非常恶心,“我感到气愤又恶心,从那以后我很久都不敢点外卖了。”小美皱着眉头说道。
当天,小美马上联系了外卖商家,“除了该笔订单退款并赔偿1000元之外,我不接受其他赔偿方案。”小美在与对方的微信沟通中气愤地表示。商家称给不了这么高的赔偿,提出了私下见面请小美吃饭,并给予300元补偿的解决方案。
要求赔偿合情合理,为什么要私下见面解决?小美对商家产生了不信任,将对方告上法院。法庭上,小美回忆起当时的对话,依然显得不安,也对被告方到庭人员并不是商家员工表示困惑。
对此,被告对自己的经营模式进行了解释。原来,被告是一家餐饮服务公司,在某商场内经营着一家美食广场,他们将广场内的众多快餐档口承包给各商家,收取租金和合作费用。而小美所点的黄焖鸡米饭就是其中的快餐档口之一。根据被告描述,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在商场附近上班的白领,“产生纠纷后,一般是商家先与消费者沟通,问题无法解决时,公司就会出面。”
“我们一直有监督各个档口的卫生,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很震惊,但是蟑螂很可能是外卖配送中进入的。”被告辩解道,“我们愿意向原告道歉并协商赔偿金额,但1000元确实太高了。”见被告道歉态度诚恳,小美也表示愿意协商。
索赔要求是否合理?
既然双方有调解意愿,法官便耐心引导双方进行调解。
调解中,被告一再道歉,但仍然认为应按照外卖价格的十倍金额来进行赔偿,而且表示小美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异物是食品制作中进入的。小美也的确记不清外卖包装是否有外漏等情况。
那么,小美会是有意“敲诈”吗?法官分析,从小美提交的证据表明,她就在某商场附近上班,曾经多次点这家的外卖,而且还一直给好评,恶意欺诈的可能性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实规定了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但同时规定,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一千元的,按一千元赔偿。原告的诉请有法律依据。”法官向被告详细释明了这一法律条文。
后来,双方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诉求,法官进一步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争取让双方各退一步。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
说法>>>
离开法院时,被告提出疑问:“我们看到过类似的新闻,个别顾客会故意将异物放到食物中,然后索赔,那怎么证明我们的餐饮是没问题的呢?发生类似的纠纷我们怎么举证呢?”他们的疑惑让法官意识到虽然这件案件已经结束,但他们也许还能多走一步。
经过深思,法官决定向被告发送司法建议。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做好食品流程记录存档,特别是在出餐环节,做好餐食出餐情况记录;加强餐食的密封工作管理,可采用照片或视频等方式予以保存。在遇到消费者投诉异物问题时,及时自查并能提出证据,同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健全问题处理机制。”法官在司法建议中提出。对此,被告也进行了积极反馈。
在食品安全的领域里,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通过司法建议,在解决了当下纠纷的同时,更推动了商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对于“打工人”来说,一份美味又放心的午餐外卖,并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外卖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点外卖”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希望全社会能更加重视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