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主要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第一,建议学生在16周岁之前,应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第二,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监督孩子远离社交软件。这份倡议书,很快引起了大量讨论。
不妨视为一种教育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并没有提议学生不上网,只是提议他们远离社交媒体,这与当下社交媒体上有害信息过于泛滥的现状紧密相关。此前,已经有诸多案例证明,充斥于社交媒体的劣质信息,严重危及未成年人上网安全,侵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其价值观塑造形成不良影响。所以,该学校的倡议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与孩子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家长,最能体会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是何等地无孔不入,何其难以防备、难以消除。
比起直截了当的“不注册账号”,“加强教育引导”的确听上去更加春风化雨,但如果直面当下教育的现实,恐怕大家不得不承认,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巨大的、庞杂的信息冲击,就连许多成年人都难以靠自制力抵抗。不少家长为了省事直接让平板“带娃”,有的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连带着孩子一起沉迷……面对网络洪流,成年人尚且如此无力,更不用说分辨力、自律力更弱的未成年人了。
所以,如果这样的倡议能帮助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准则,督促他们远离社交媒体上的有害信息,促使家庭更加重视监护责任,引导家长正确看待网络,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网络观念,那么,不妨将之视为一种教育上的创新和探索。
要让青少年学会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合作。除了学校和家庭要各司其职外,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比如,优化“未成年人模式”的功能,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全方位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如果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发动更多的人来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那么这个倡议就算有其自身的意义。
仍有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也有人觉得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禁了之”。但既然是倡议,而且只是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应谈不上因噎废食。
让未成年人与手机、网络保持距离,也是社会的共识。比如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实际上,其他不少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可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青少年对互联网的拥抱不是毫无保留的,必须得划定一个合理的界限。
现在的关键,在于找到“远离社交平台”之后的替代方案。青少年接触社交媒体,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丰富信息的摄入、同辈之间的社交需求、单纯的娱乐放松等,很容易把青少年吸引过去。那么,倡议孩子远离社交媒体之后,这些基础需求能否得到填补,恐怕才是学校倡议能否实现的关键。
杭州这所学校倡议,设定一个“无手机时段”,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戒断手机;提出用丰富的课余生活,来代替社交平台的使用,“丰富的家庭生活,可以让他们花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这些考虑都是必要的,但由此会不会给家长带来新的负担,以及一些家长能不能管住自己的手,和孩子一起戒手机,也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倡议未成年人“远离社交平台”,不能简单理解为“断网”,在信息化时代,“断网”不可能做到,也没这个必要。但是,“16岁前不注册社交账号”的倡议,依然值得认真对待。正视社交媒体给青少年带来的冲击,也不妨对杭州这所学校的“试验”效果保持观察。
综合极目新闻、澎湃新闻等(业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