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刘永加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其实,在古代,我国也有一些节约粮食、发对食品浪费的好做法。尤其是到了清代,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的清官廉吏。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节俭,个个都是节约粮食的模范。
巡抚最爱豆腐汤
清顺治康熙时期,有一位名叫汤斌的巡抚,他就是节约粮食和食品的典范。汤斌,河南睢阳人。清顺治九年中进士,授宏文院庶吉士。康熙十七年,汤斌奉旨参加博学宏词儒考试,他驾牛车入京,此时就体现出了他的节俭美德。他所住之所,绳床破被,进风漏雨,所食更是一切从简。他次年应试取中,被授为江苏巡抚。
在江苏巡抚任上,汤斌极为俭朴,每日所食,惟菜韭和豆腐。因为平时汤斌吃饭大都是豆腐汤,所以人们送给他个“豆腐汤”的称号,以赞扬他的清廉和节俭。他也为身边人和百姓在节约粮食上带了个好头
汤斌不仅自己节俭,而且对自己的家人和身边人在节俭上也是要求很严格。史载,汤斌家里有记账的习惯,一天他看账簿,发现仆人买了一只鸡,非常惊讶,就问:“谁让买的鸡?”仆人答道:“是公子。”汤斌大怒,立即把儿子叫来,批评他说:“你觉着江苏的鸡比河南的便宜吗?你想吃鸡肉,就回河南吧。哪有不嚼菜根而能自立成才的!”他这是要儿子牢牢记住“俭以养德”的道理。
在生活上丝毫不浪费的他,也千方百计地保证百姓吃粮。汤斌在陕西潼关道任上恰遇灾年,他发出《劝谕平籴,以济穷黎事》告示:凡致麦熟有多余谷麦之户,要将余粮尽数出粜,以济穷黎。若坚吝固执,专图网利,乡约地方公举到官,重笞四十,罚谷备赈。同时,对富户以平价发仓卖米谷者,潼关道将视其售粮多少,给予奖励或补贴。确保了粮食的供应,使百姓不致受饿。
由于受灾严重,邻县为防粮食外流,处处设卡,不让贩卖粮食,百姓买粮难。汤斌发出《疏通籴粜,急救民命事》告示,严禁设卡,让民众自由买卖粮食。这些措施的出台,使救灾工作进展很顺利,拯救了无数灾民的性命。
汤斌出任江苏巡抚的第二年,扬州大旱,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汤斌下令各县打开官仓赈灾,仍不能解危。他想让朝廷从国库拨出存银五万两,到外地采购大米。一些官员劝阻汤斌:“要动用国库须皇帝批准,私自动用,罪责大啊。”汤斌说:“如果现在奏请皇上批准下来,还不知多少天,到时灾民早就饿死了。现在先用着,皇上要怪罪下来,由我一人承担。”汤斌知道扬州需要大量的粮食,就让一些人沿途散布消息,说扬州一带的米价暴涨。各地的粮商见有利可图,纷纷把大米运到扬州,这样以来扬州大米堆积如山,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饥荒很快得到了缓解。
康熙二十六年十月,汤斌因病去世。他的遗产仅有八两银子。
“于青菜”俭己济民
被康熙皇帝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也是节粮节食的典型。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明末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县知县。
于成龙一路走来,从罗城知县、合州知州、黄州知府、福建布政使,再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留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他对自己苛刻至极,尤其是生活上,自奉节俭,粗茶淡饭,所食常常只是青菜一把。
在罗城时,于成龙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一举改变了罗城县的落后面貌。百姓收入增高了,他最高兴,尽管他生活十分清苦,却从不打百姓的主意。有一次,老百姓见他身体不好,就凑了些钱送去,让他改善生活。于成龙坚决不收,百姓跪在他面前说:“知阿爷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于成龙笑着将众人挽起,说:“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
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时,官场多弊政,地方官员以土产馈赠上司蔚然成风。有一次,上司知府下帖,让合州送鱼,因为这种鱼是合州的特产,很好吃。于成龙不仅自己不吃,更没有理喻上司的无理要求,而是取消了这个向上司馈赠特产鱼的惯例。
于成龙任黄州府同知时,镇守岐亭,岐亭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然而,于成龙依然是生活清苦,三餐常以豆腐为食,很少沾荤腥。到任武昌知府时,他儿子来看望他,临行于成龙竟没有像样的东西给儿子,只看到厨房里有只腌鸭,便割了一半给儿子带上:“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这是老百姓有感而发为他编的民谣。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因政绩显著,升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命人买来很多萝卜。有人讥笑说:“贱物耳,何多为?”他却非常坦然地回答:“我沿途供馔赖此矣。”他就是一路吃着萝卜到福建上任的。
同样,于成龙任直隶总督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任两江总督时,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所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自己舍不得吃好的,可是对于百姓遇灾需要救急时,他会毫不犹豫。康熙十年,黄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于成龙一边开仓赈灾,一边劝谕富豪人家解囊,一向清贫的他把自己最心爱的骡子卖了,得银十余两,用于赈灾。自己无米下炊,就吃起了糠粥。在任直隶总督时发生灾害,百姓挨饿,于成龙冒险亲自打开了保定常平仓向饥饿的百姓放粮。
于成龙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的箱子中只有粗线织的袍子一套和床头佐餐用的几包豆子。
自带干烧饼去上班
阎敬铭,陕西朝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山东盐运使、湖北巡抚、山西巡抚、工部右侍郎、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阎敬铭一生质朴,以廉洁自矫厉。阎敬铭不仅穿着俭朴,生活更是节约至极,平日所食,只是粗茶淡饭,即使请客,也毫不铺张。据《清稗类钞》载:阎敬铭在任山西巡抚时,恰逢新学政上任,他就设家宴招待,可是“所设皆草具,中一碟为干烧饼也,文介(阎敬铭谥号)挈擘而啖之,若有余味。”而学政大人只是勉强应付下了事。事后,这位学政苦笑着告诉别人说,“此岂是请客,直祭鬼耳!”
光绪三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持续四年的特大旱灾。关中同州朝邑一带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村中十室九空。阎敬铭奉命出京察视赈灾事务,他调查清楚情况后,立即报告朝廷,拨款调粮救济,并同地方官员、乡绅筹粮搭粥棚,放舍饭赈济灾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阎敬铭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修仓储粮,逢灾救民。他亲自考察选址,最后选在朝邑县城西南寨子的高坡上,这里不仅通风向阳,洪水也漫不上来。而且处于朝邑全县的中心,各村镇缴运粮食也极为方便。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丰图义仓”,可储粮1000万斤。
光绪二十六年,关中再次大旱,全年无雨,延续两年,朝邑更是严重,幸亏有了这个奉图义仓,百姓没有挨饿。据《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灾,全活无算,无不归功于斯仓”。即使到了民国18年的大灾年,丰图义仓仍在发挥作用,救济饥民难民无数。奉图义仓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仓”。
阎敬铭不仅自己俭朴,而且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去奢崇俭。咸丰九年阎敬铭任户部主事时,因为俭朴有闻,两年后被任命为湖北省粮台,负责办理军饷供需,管理这么多的粮食,他却从来不贪一粒粮。光绪十年,阎敬铭任户部尚书,他仍然把廉洁和节约的作风带到了户部。在清李伯元《南亭笔记》中记载了阎敬铭主持户部时的一件勤俭节约小事。
阎敬铭在官员值班室发现,茶房居然在值班室放了两种点心,供官员食用。阎敬铭立即下令予以裁撤,因为他觉着这是浪费。对此,同僚属下多有不满,常常抱怨上班饿肚子,阎敬铭听后也不做声,只是从袖子里取出自带的干烧饼吃起来。大家一看户部尚书都自带干粮了,还说什么呢。这项制度就此撤销了。
光绪十八年,阎敬铭去世,被授予“文介”的谥号。
汤斌、于成龙和阎敬铭能够克己如斯,实在令人敬佩。因为“吃人的嘴软”是铁的定律,他们之所能不为各种奢靡诱惑所动,正是他们有了这个节俭的好习惯,不仅具有节粮的示范作用,更是抵制腐败的防火墙。他们节俭与廉洁的作风,光耀千秋,催人猛醒,尤其是在倡导节约粮食的新形势下,的确值得后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