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小利
2024年12月10日,是我在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独立办案的第345天,也是我与应用场景相伴走过的第345天。解锁全新身份、挑战未知岗位,感谢应用场景一路相伴,为我点亮“报警灯”,教我用好“放大镜”,为我提供“大舞台”,激励我在数字法院建设中不断成长。
点亮“报警灯”
记得系统第一次弹出应用场景预警提示,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么快就办错案了?”迅速点进去,发现是一起车辆租赁案件触发“小额诉讼案件一审终审文书规范提示预警”场景。就这样,我成功避免了一次程序差错。我将这次经历归结于“幸运”,但之后的一起房屋租赁案件,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天,书记员告诉我有一起房屋租赁的案子要改发,我即刻点开工作台,原来是“房屋租赁类案件改判点集中提示预警与适法统一”场景发来的消息推送,提示案件可能存在违约金改判风险。于是,我紧急将案件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经过头脑风暴,最终在全庭形成了违约金调整的统一规则。
从此,我开始格外重视场景应用的提示作用,第一时间将“应用场景提示”作为工作台重点关注的事项。每天点点,看看承办案件中有无预警的小灯泡,成了我办案中的数字“小确幸”。再后来,我不局限于等待场景被动触发,开始主动关注反馈帮助率高的场景,避免重复出错。
用好“放大镜”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实质性化解矛盾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而应用场景则如放大镜一般,照遍案件的每一个角落,促进案结事了。
“服务合同、委托合同纠纷被告存在违法可能甄别预警”场景让我对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的性质产生了疑虑。我通过应用场景筛查、比对后发现,该被告竟因相同事由产生多起诉讼,并且曾经被移送公安机关。这一诉讼背景为后续案件的妥善处理奠定了基础。
庭审当天,被告迟到近10分钟,且在征询庭前调解意愿时,态度冷淡。见此,我和助理分头做起调解工作。我们先对被告迟到的行为做了严肃批评,随即问道:“你们公司之前移送公安机关的案子,后来怎么样了?”
“法官你怎么知道?”被告脱口而出,并赶忙说道,“误会!误会!我们真不是诈骗,我们就是经营困难了。”此后,被告态度积极,主动提出退款方案。原、被告达成调解,当事人合法的诉讼利益得到实现。
此外,作为一名审理家事案件的法官,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义不容辞。但清官难断家务事,如何找到程序和实体的突破口?“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送达时间提示预警”和“法定代理人代为放弃继承损害被代理人利益提示预警”场景给了我们思考。前者提示我们作出裁定必须24小时内送达,防范家庭暴力,保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刻不容缓;后者警醒我们,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财产利益,谨防“一案结另案生”。
提供“大舞台”
丰富的应用场景在为我指明办案方向的同时,也激励我积极参与到数字法院的建设中去。这一年,我加入了奉贤法院数字法院建设小专班,参与了每月一次的专题推进会以及“固定社员结对带教”活动,为数字法院建设建言献策。我积极学习宣传引领,申报实效案例。
成长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商事老法师“沈工”,办案之余自学结构化语言、参与编写了41个模型;也有建立推广“社区矫正对象全流程监管衔接的监督治理”等多个场景的年轻法官助理“超级丹”;还有加入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小专班,拥有丰富场景建设经验的梅梅。大家时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并肩战斗。我们一起见证了“被执行人在另案领取案款提示预警”等多个反馈帮助率高的场景,效果显著;一起分享了调研论文获数字法院建设主题征文一等奖的成功喜悦。
数字法院赋能我的成长,而我只是基层法官的一个缩影。感谢每一盏“报警灯”,让案件差错不断减少,案件质量稳步提升;感谢每一个“放大镜”,让案结事了事半功倍,纠纷化解有章可循。未来,我们基层法官将站在更大的“舞台”拥抱数字法院,不断赋能审判工作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