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在健身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预付费消费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健身房关门跑路、消费套路层出不穷,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日前,上海市体育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为市民群众的健身消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昨天,市体育局对该《实施办法》进行了解读。
根据新规,上海市内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及场地设施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受该办法监管。办法明确规定,体育健身行业的会籍类、课时类、储值类等预付凭证将统一纳入监管范围,同时,也明确了“三限”原则,即限制金额、限制期限、限制次数,以防范资金风险。
具体来说,会籍类预付款不得超过5000元,限期不得超过24个月;课时类预付款不得超过20000元,限次不得超过60次;储值类预付款不得超过5000元。
此外,经营者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遵守“三限”原则,否则将可能面临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确保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强调了经营者的信息公示义务。经营者需在经营场所和网络经营页面的显著位置,公示体育健身服务项目内容、收费标准、经营场所租赁期限等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透明、清晰地了解所有消费细节。此外,上海市体育局还配套发布了《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5版)》和《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成人健身指导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5版)》。这两部合同示范文本的发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规范、透明的合同选项,还通过“七天冷静期”等条款,为消费者的冲动消费预留了“后悔药”。
市体育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健身要科学,预付需冷静。在选择健身房和购买课程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内容,了解相关条款和规定。同时,也鼓励大家按月购买健身会员卡或者短期课程等,降低经济风险。
对于经营者来说,《实施办法》的出台同样是一个利好消息。它要求经营者主动售卖“小额、短期”的会籍卡和私教课时,提高兑付率和复购率。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经营者服务质量,还能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健身行业转型升级。
据悉,《实施办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在这一期间,上海市体育局将继续根据市场反馈和实际执行情况,对《实施办法》进行适时评估和优化,以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