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聚焦“三化”机制建设

让满载民意的立法“直通车”行稳致远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2月19日 李欣芝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基层立法联系工作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和鲜活载体。近年来,闵行人大在市人大的指导下,以打造“最鲜活的载体、最响亮的品牌”为目标,探索组织化、常态化、便捷化(简称“三化”)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立法为民,提升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组织化水平,夯实体制机制“根系工程”

  推进基层立法民意征询网络体系建设,是人大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也是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闵行立法联系工作先后经历了创建起步、持续发展、拓面提质三个阶段,数量上由少到多,布局上由点及面,工作上由浅到深。从统筹设点布局来看,闵行区以七宝镇人大这一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为主平台,建立覆盖全区14个街镇和工业区的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网络,后扩展至公、检、法、司等政法单位,区工商联、区消保委、区融媒体中心共20个区级“参与立法联系点”,做到立法联系街镇(工业区)全覆盖。从延伸基层触角来看,各街镇、工业区将立法联系终端末梢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依托代表家站点、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企业服务平台等,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园区、楼宇等设立了415个立法信息采集站。从坚持融合发展来看,积极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室一体建设,畅通“线上+线下”渠道,保障社会公众便捷反映立法意见,打通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草案)》征询期间,颛桥镇第六届人大代表孔强威提出:“条例(草案)中的第七条‘倡导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建议去掉‘倡导’,个人后面增加‘应当’,这‘一减一加’虽然只有4个字,但对每个公民应承担的卫生与健康责任表述更为明确和直接。”最终,孔强威的建议被部分采纳。孔强威对于立法联系工作的参与热情,是闵行区各级人大代表的一个缩影。区人大法制委注重完善“全过程”群众参与机制,用好立法信息员、人大代表、专家咨询库“三支队伍”,推动基层立法联系工作大众化、多元化、专业化。此外,法制委还与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华师大法学院、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学科优势、智力优势。

  2024年,闵行区各立法联系点共参与16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征询(其中,国家法律1部,上海市地方法规15部、浦东新区法规2部),参与立法征询人数17.6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41.9%;收集立法建议3169条,比2023年增长28.7%;经整理提交立法建议773条,共被采纳建议116条,采纳率2023年增长11%。建议数和采纳数均位居全市前列。

  聚焦立法靠民,提升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的常态化水平,贯通平台阵地“叶脉系统”

  常态化渠道是立法联系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区各街镇已设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线上、线下常态化参与立法渠道110个。线上包括“今日闵行”公众号、区人大网站、随申办APP七宝旗舰店、各街镇(工业区)人大公众号、“码上约代表”二维码、专家顾问及信息采集员微信群、微博、抖音号、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线下包括社区海报、公告栏等渠道。区人大立法征询网络平台和专属二维码也已上线。2024年,全区共参与16部法规的立法征询,通过常态化渠道向公众征求意见668次,参与人数10.8万人次(占参与总人数的61%),收集到立法建议1287条(占立法建议总数的41%)。

  “三中心”(即社区事务中心、文体中心、卫生中心)是人流量较大的基层社区服务机构,也是拓展立法联系的重要渠道。2024年,区人大法制委在8个街镇重点推进立法联系“进三中心”常态化设点,通过立牌、大屏等方式在“三中心”发布征询公告、法规草案和说明,扩大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度,丰富收集意见建议的渠道。

  在推进立法联系工作中,区人大法制委还注重“立普联动”——以立法带动普法、以普法促进立法,将基层立法联系工作与各类政务、服务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将立法征询渠道与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村(居)党群服务站、街镇人大议事平台等融合建设,实现机制共通、空间共享、成果共用,使基层立法联系工作与基层社区治理有效结合。

  聚焦立法惠民,提升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的便捷化水平,培育双向转化“繁花计划”

  区人大法制委以“双向转化”机制破解群众参与立法的瓶颈,坚持探索创新,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开展立法征询中的“双向转化”研究,探索为基层开展立法征询提供法规草案通俗性说明、法规解读,以及立法建议的整理转化,实现“法言法语”与“群言群语”的双向转化,帮助群众更好理解法律,在普法解读的过程中扩大公众参与。2024年,上海社科院专家共围绕7部法规开展双向转化工作,先后到街镇、工业区实地开展了22场法规解读,对基层上报的立法建议进行了二次转化,经转化整理向市人大提交立法建议的采纳率明显高于未转化项目。

  探索“一镇一品”差异化路径使立法征询更具闵行特色也是闵行人大的创新实践。各街镇工业区人大(工委)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了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在工作机制、渠道建设、参与对象等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培育“一镇(街道、工业区)一品”工作特色,“繁花计划”初见成效,体现特色发展新格局。比如,浦江镇人大体现涉农特色,重点做好面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立法征询工作。吴泾镇人大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学校为重点,提升青年学生、专业人士的立法参与度。江川路街道体现科创和智能制造特色,征询对象覆盖“大零号湾”科创集聚区、闵开发园区等重点区域。2023年,古美路街道开始参与基层立法联系工作,在扩大立法联系覆盖面的同时聚焦特殊人群,启动了无障碍立法征询特色项目——“心语行动”,关注社区听障人士“心声”,让听障群体也能参与到立法征询中。“心语行动”以古美慈善综合关爱中心“美善空间”为核心阵地,打造无声议事厅。在这里,特殊人群及他们的家人,专家、朋友、志愿者、人大代表等共同营造了温馨、关爱、平等、参与、共享的法治氛围,基层立法联系工作赋能基层治理的溢出效应不断放大。

  “三化”机制是闵行人大推进新时代基层立法联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下一步,闵行人大将继续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将立法联系工作融入基层治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不断提升基层立法工作质效,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李欣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