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举办“张乃根国际法文集首发式暨研讨会”

推动国际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2月19日 朱非

  日前,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大变局下国际法与国际秩序——张乃根国际法文集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法学院举行,会议分为“当代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研究视角、理念和方法”“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秩序”“国际法与国际经济秩序”“当代国际秩序中的国际法”等单元。

  为国际法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复旦大学法学院张乃根教授就该书汇编四十年来先后发表的论文作了介绍,指出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书出版也是对战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国际法学会执行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李鸣教授表示,《国际法与国际秩序——张乃根国际法文集》将为中国的国际法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营养与重要的参考。他回顾了历史上各个阶段中国对于国际法的认识、看法及成因。并提出,在中国越发强大的今天,国际法也会越来越重要,应当更加重视实力与国际法的有机结合,将权力转化为权利,将力量的行使变成国际法的授权。

  建立更包容平等的国际安全治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立余教授以《国际法的三重属性》为题发言。他提出,国际法的三重属性为规范性、政治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来源于政治性,由于国际法本身就具有很强政治性,在国际法的制定、解释、实施等过程中都存在政治考量。因此,应当正视国际法和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多个国家同时存在、相互交往,才促成了国际交往规则的形成。国际法的规范性和政治性是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是非常现实的实体,不能对国际法抱有过高的虚幻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沈伟教授探讨了当前国际安全治理的变化、挑战及应对策略。他认为,国际法可以从四个方面重点展开调整:一是树立新的安全观,充分体现集体安全理念中的平等性和包容性;二是扩展现有国际法规则,以涵盖非传统安全议题;三是矫正安全理论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避免安全困境;四是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并构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共同安全规则。他强调,全球应建立更加包容、平等的国际安全治理模式,以实现国际法体系的持续发展与完善。

  以制度开放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

  南京大学法学院彭岳教授作题为《跨国经济法律秩序中国家主义的回归趋势》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的涉外法治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国际主体意识,强调通过制度开放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关系的法治化。在全球竞争中,中国力求在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之外探索新的法律表达与制度塑造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石静霞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国际数字贸易规制的最新发展》。她表示,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进入多元化阶段,数据跨境流动、源代码保护等核心议题成为焦点。人工智能、平台治理等议题预计将在数字贸易规则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需要以高水平开放为导向,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内监管协调,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朱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