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费尽心思 儿子“不领情”?

重建“沟通系统”修复亲情关系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2月19日 侯婷/徐荔

  □  通讯员  侯婷  记者  徐荔

  “你会沟通吗?”有人肯定会说,从婴孩时期的牙牙学语开始就在沟通了,怎么不会沟通呢?确实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已经踏上了沟通的旅程,但沟通这门“学问”可能需要花一辈子不断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吸毒对象与家人间的沟通。

  吸毒对象的家人往往不知如何与其相处与沟通,面对吸毒对象戒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更是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给吸毒对象贴上负面标签并且指责、批判等行为,极易导致吸毒对象出现抵触情绪,使得家庭关系紧张,不利于吸毒对象的戒毒康复。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非暴力沟通”重建家庭关系,帮助吸毒对象和家人学着表达爱、传递爱,走出困境,重拾亲情。

  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哦”

  自强宝山工作站社工的服务对象孙某,家庭条件优渥,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父母对孙某也寄予了厚望,送他出国留学。但不幸的是,孙某在留学期间染上了吸毒恶习。

  社工在与孙某及其父母的接触中发现,孙妈妈习惯用命令式或说教式的口吻与孙某交流,而孙爸爸则脾气急躁,对待孙某没有耐心,总是不停指责孙某。孙妈妈曾在访谈中对社工“诉苦”,她觉得自己已经很通情达理,沟通时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指责孙某,但得到的答复往往只是一个“哦”或“嗯”。

  “我们费尽心思让他有更有利的戒毒康复条件,想方设法帮他找工作,关心他的交友情况、日常生活,还经常找机会和他聊天,可还是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他甚至好像更不想和我们交流了。”孙妈妈无奈地说,“他的爸爸有时候看他不回应会生气,我也尽力缓和他们的关系,但是没什么效果。”

  对于孙妈妈的困惑,社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孙某的父母虽然为他做了很多事,也一直与孙某沟通,但可能这些都是无效沟通、暴力沟通。社工通过分析让孙妈妈意识到可能他们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并引导孙妈妈试着回顾自己与孙某交流时的语气与方式,换位思考如果孙某这样与他们沟通,他们会出现怎样的表现?

  召开家庭会议改变沟通方式

  为了鼓励孙某一家人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社工组织孙某一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这次家庭会议上,社工引导孙某说出心里话,坦陈自己对吸毒问题、家庭关系的看法与感受。孙某的父母也已意识到彼此的沟通存在问题,急需合理的方法解决。社工抓住机会,适时向孙某父母介绍了基于尊重与理解的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它由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关键要素构成。社工鼓励孙某父母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改善与孙某的沟通问题。

  孙某的父母虽然开始尝试非暴力沟通,但起初效果并不理想,毕竟几十年的习惯难以在一朝一夕改变。于是,社工继续耐心引导孙某父母不要一味说教,鼓励他们用“我感受到……”“我希望你……”等句式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让孙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担忧与关爱,并给予孙某更多的选择与尊重。

  慢慢地,孙某感受到了父母的改变,孙某也渐渐愿意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一家人的沟通逐渐顺畅起来。而有了融洽沟通后,孙某在戒毒康复过程中得到了父母更充分、更有力的支持。

  非暴力沟通似一束柔和的光,冲破了这个家的阴霾,帮孙某和父母修复亲情关系,让他们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携手共进,面对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