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樊芸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在今年两会期间,围绕“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多项建议,直指当前科技创新生态的痛点。她强调:“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科技创新需要培育草根企业、自主创新的完整生态。”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破解“不敢为”的深层桎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的机制,健全以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机制。这一理念非常重要。”樊芸指出,尽管上海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领域成绩亮眼——2023年上海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达53.3亿美元;去年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成果转化达到365.93亿元,同比增长100%。但部分单位仍存在“政策热、行动冷”的现象。樊芸认为,根源在于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导向偏差。
“国家级科研院所对成果转让态度保守,中科院仅有细胞研究所参与试点,教育部对地方改革支持不足。”樊芸举例称,部分单位因担心审计、巡视风险,要求科研人员退出股权,与现行法律形成冲突。她建议中央部门加强协同,从制度设计上免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她呼吁中科院、教育部积极参与地方试点,“不能让科技部门一头热”。
此外,高校评价机制重论文、轻转化的倾向亟待扭转。“企业关注见效快,高校追求新奇特,两者目标错位导致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樊芸建议,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学科评价体系,并设立转化专项奖项,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改革政策双轨制:让科研人员“敢放手、能获益”
现行政策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差异化待遇,成为另一大掣肘。“专利享受税收优惠,专有技术却被忽视。同样是技术转让,高校和医疗机构收入差距悬殊,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樊芸直言。她以税收政策为例: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让收入可减税50%,而医疗科研人员却无法享受同等待遇。对此,她建议统一税收激励政策,并赋予专有技术与专利同等的政策支持,“企业的核心资产更需要被保护”。
针对国资国企的“躺平”现象,樊芸直指过度监督的症结:“国企干部怕担责,宁可‘不干不错’。”她建议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的自主决策权,简化评估流程,并完善顶层制度协同,“上位法需细化,避免审计‘一刀切’”。
优化服务创新:从“规范”转向“效率与信任”
樊芸对比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差异。一家浙江中小科技企业负责人曾向她讲述经历:当地政府从接洽到拨款仅用8分钟,而“在上海24小时可能也难完成”。她坦言:“规范本是优势,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机制亟待创新。”
她建议地方政府探索“财政直拨企业”制度,加速首贷破冰、信用贷扩面,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风险最大,需要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樊芸建议发挥领军企业类似出题人的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领舞者,政府部门做好评估规划工作。引导企业和地方、学校及海外科研机构合作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加强政策支持。
此外,她呼吁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估值系统,“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质生产力如何评估?算力资源如何评估?既包含有形资产,也有无形资产,还有大数据,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评估,因为我们传统的评估是标准的,而新质生产力是非标的评估。”在樊芸看来,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去研究这些新型的估值系统。必须建立一套为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服务的强大的基础设施。在科技情报领域,樊芸指出上海的短板:“缺乏对长三角及国际趋势的发掘机制,导致决策滞后。”她建议构建动态情报网络,助力科技企业精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