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

周燕芳代表:加快建立独立长护险制度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2日 陈颖婷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我国失能老人已超4400万,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不足,许多家庭仍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中挣扎。”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在两会期间提交建议,呼吁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设为独立险种,构建覆盖全民的支付保障体系,为老龄化社会筑牢安全网。

  老龄化加剧,长护险试点“力不从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4400万。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群体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7200万。尽管自2016年起,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已在49个城市试点,但周燕芳代表直言:“试点成效显著,但问题同样突出。”

  “当前长护险试点多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参保比例极低,但农村失能老人比例却高于城镇。”周燕芳指出,但全国多数农村地区尚未纳入试点,大量失能老人仍依赖家庭照护,经济负担沉重。

  支付标准偏低,养老机构“住不起”

  支付能力不足是另一大痛点。以上海退休人员为例,月均养老金约5100元,而普通养老机构月均费用达5500元,扣除生活开支后“入不敷出”。长护险虽提供补贴,但居家护理月限额最高仅1950元,机构补贴仅900元。“部分老人被迫选择‘挂床养老’,挤占医保资源。”周燕芳表示。

  在建议中,周燕芳系统梳理了当前长护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她指出,目前长护险覆盖范围狭窄,试点城市不足,农村参保率低;保障水平不足,补贴难以覆盖实际护理成本;筹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医保基金,个人缴费占比仅10%。与此同时,长护险的评估标准混乱,各地分级不一,且跨地区待遇难衔接。且护理人才短缺,按国际标准,我国需千万护理员,现实缺口巨大。

  “这些问题若不解决,长护险制度将难以持续,更无法应对未来老龄化高峰。”周燕芳强调。

  建议构建独立险种框架

  针对上述问题,周燕芳提出应当立法先行,全国“一盘棋”推进。“建议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法’,明确其独立险种属性。”周燕芳表示,应建立全国统一制度框架,覆盖全体失能老人及重度残疾人,并逐步扩围。对于如何破解长护险“钱从哪来”的问题,周燕芳提议:“个人、企业、财政三方共担,费率动态调整。”她提议按工资基数设定筹资比例(如个人、企业各0.4%,财政0.2%),并探索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划转机制,增强可持续性。

  “失能等级评估必须全国统一!”周燕芳呼吁推行标准化评估体系,每区县设独立评估中心,评估员需通过国家资质考试,并引入第三方复核机制,确保公平公正,堵住“高评低评”漏洞。

  针对护理人员缺口,周燕芳建议建立国家统一资格认证体系,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长期护理服务领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适老科技产品,推动居家照护服务实现智慧化监管。在她看来,“跨部门协同监管是关键。”周燕芳提出,建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由国务院分管领导牵头,国家民政部、医保总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统筹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适时明确牵头部门。同时加强基金监管和服务管理,构建完善的基金监管机制,完善举报投诉、信息披露、内部控制、欺诈防范等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加强对经办服务、护理服务等行为的监管,强化费用控制,实行预算管理,探索适宜的付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