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平台“遇坑”,如何维权?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2日 章炜

  □  记者  章炜

  二手平台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在二手平台交易后,一旦确认收货,资金会直接流向卖家,如果被骗,消费者很难追回。损失的金额数目不能立案,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吗?近日,上海市消保委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测试,发现二手平台遇坑后,直接找平台客服要求信息披露,最终可以成功退款。

  上海市消保委相关工作人员首先选择了一个“好评率”较高的卖家,购买了年费会员代充服务。该卖家声称,如果会员掉了就按照实际使用天数折算退款。成功充值后,确实可以正常使用。然而过了十天,会员就掉了。

  此时确认收货的时间已过,资金已经打入卖家账户,当询问卖家如何处理时,对方便不再回话了。向平台举报该卖家后,平台很快就封禁了卖家账号,并承诺会进行追损处理。然而平台经过两次追缴后告知追损失败,至此,平台基本不会有后续操作了。

  按照网友提供的方法,相关工作人员又直接找平台客服要求信息披露,告诉客服需要使用信息披露来进行法律维权,填写一个申请表格后,很快就会收到信息披露的短信。有了卖家的个人信息,可以尝试与卖家沟通,提起诉讼,金额大的选择报警等一系列方法。这位卖家为了避免负面曝光,在收到沟通短信后很快就退款了。

  消保委指出,不排除有很多骗子不会因为信息披露就退款,有些骗子开账号并不是用自己的信息,因此,利用这种方式退款,也有可能不成功。消保委提醒,二手平台虽然价格优惠,但消费者在购买时还是要多留心眼。一些物品没有七天无理由退货,因此一定要确认商品或服务真的可用并且符合卖家描述才能确认收货,像一些代充、会员服务等尽量不要在二手平台交易,毕竟卖家可以设置一个正好确认到款的时间后停止服务,消费者就要面临追损的问题。无论争议的结果如何,都要从中学习经验,以便将来更好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