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会所”证照不全、食品卫生不达标……

公益诉讼“亮剑”为产后妈妈护航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4日 季张颖

  □  记者  季张颖

  动辄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月子会所,实际却没有取得能提供“月子餐”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消费平台上推荐的月子会所,存在证照不全、地址“隐身”等情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记者从闵行区人民检察院获悉,该院通过检察公益诉讼和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了“月子中心”这一行业的规范化经营。

  乱象频现

  证照不全地址“隐身”

  去年,闵行区检察院在最高检部署下,启动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一次例行调查中,检察官发现,辖区内一家月子会所在没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月子餐”服务。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敏锐意识到,母婴健康产业可能存在隐患,为此,闵行区检察院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一次针对月子会所的调查。

  “排摸中,我们发现有的会所厨房和配餐间存在脏乱差的情况,有的会所食物未按要求贮存。”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彭向宇告诉记者,还有部分会所虽然提供注射等医疗服务,但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涉嫌非法行医。

  而在某知名消费平台上,这些月子会所的信息也存在证照不全、地址“隐身”等问题。

  检察建议

  助力行业规范化经营

  面对乱象,公益诉讼检察官迅速“亮剑”。一方面,联动行政主管部门、妇联、消保委等对涉事会所联合执法;另一方面,和网络平台多次沟通交流,详细解释法规要求。闵行区检察院还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督促其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加强监管。“在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部门启动了全区范围内的检查,对问题月子会所立案调查,同时也对配餐规范予以了明确。”彭向宇告诉记者。

  检察机关还向平台运营公司制发了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书,督促平台要求入驻商户提交真实身份、证照,逐一比对登记,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定期排查“证照不符”、“信息过期”等问题商户,采取警示、限期整改、清退等措施。检察建议发出后,平台公司全面启动自查,并将技术筛查系统升级为“实时监测+人工复核”双保险。同时,平台还承诺将持续履行主体职责,与监管部门保持信息互通。

  律师点评

  消费者在选择月子会所时要注意以下几项内容:一、明确提供月子服务的主体。通过服务商的名称准确查询到其经营范围、成立时间和经营地址等,确认服务商是否具备提供月子配套服务的资质,最好能实地考察一下;二、明确月子会所具体提供哪些服务。如果月子会所提供处方用药、注射补液治疗等医疗行为,必须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进行医疗行为的人员还须具备执业医师证。如果月子会所提供营养餐服务,必须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如果会所提供营养餐是通过第三方供餐的,消费者可以要求提供供餐方的相应资质和食品安全协议;三、保留证据,及时维权。消费者应保留合同、发票、聊天记录、录音录像资料等相关证据,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维权。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邵颖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