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除了要有相应法规、制度,更需企业与社会共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之一。
尽管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频发生,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餐饮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乃至如今大火的AI人工智能,应用于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保障。
以现制饮品行业为例,数字管理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视频监控和算法技术使产品制作变得更加透明、高效,保证门店员工操作规范,最终达到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企业正在持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通过不断创新尝试,以高标准、严要求落地执行,保障食品安全。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发展负责。
餐饮监管探索走向透明化,
阳光厨房正成为一种趋势
在法律层面上,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监管探索一直在持续。从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到近几年对食品行业加强管理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除食品安全法外,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知情权和安全保障。政府文件如《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餐饮企业在质量控制、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责任,提出更加符合市场变化趋势、行业发展现状的指导意见和倡导。
在餐饮行业关于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化的探索中,“阳光厨房”模式在10年之前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并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标准。例如在2015年,北京市食药监局就发布过《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就餐场所的显示屏应大于等于32英寸,应使用高清摄录设备将关键部位、重要环节,通过3个以上实时动态画面全面清晰展示。
尤其对于外卖行业,许多地方政府要求餐饮商家通过视频监控向消费者公开厨房操作。例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立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要求从事外卖业务的商家必须安装“阳光”探头,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直播。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平台也开始在外卖商家的后厨安装实时监控,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
当然,食安监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除了相关法规、制度,企业更应从内在管理着手,严格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打折扣。
食安监督数字化,
成熟连锁餐饮标配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生存底线,尤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更加注重细节,尽可能地将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做好。国内外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不仅实现了食品安全流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管理,还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稽核体系,确保做好每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把控。
如麦当劳中国,通过DFS在线系统高效记录并追踪其在中国市场的5000多家餐厅的食品安全数据,实时监控食品安全执行情况,自动检测食品安全异常并发出预警。麦当劳中国通过这一系统,降低了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确保了食品安全流程的严格执行,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再如当下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制饮品行业,面对因产品结构复杂、门店制作环节繁多等产生的食品安全管理难题,近年来快速崛起的连锁品牌纷纷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搭建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从人员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等各环节的监控。
如目前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咖啡品牌瑞幸,构建涵盖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到门店运营等全流程关键节点的监控体系,从原料供应到门店出品每一个环节做好食安监督和质量管理,通过“稽核小闭环”和“稽核大闭环”结合,建立跨职能的交叉验证机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控力度。借助该体系,瑞幸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
食安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
还需企业与社会共治
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但食品安全问题在行业内仍时有发生。这意味着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也需要企业不断自我完善,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食品安全水平。
行业主流观点认为,企业在执行食品安全管理时越是严格,其产品就越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食品安全的管控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视频监控、数字化监督管理等手段的使用,既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员工提供了必要的保护,避免可能的误解和纠纷。
总的来说,食品安全不仅法律问题,更是关系每个人生命安全的重大课题。随着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任何合法且严格的措施,都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