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根深于沃土,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最好土壤。
2025年1月开始,两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选调生根据统一安排,前往上海市崇明区驻村锻炼一年,她们扎根基层,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展现作为,将“司法为民”书写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
从“心”出发,拥抱广阔天地
冬寒渐远,春望徐来,2025年,我以静安区法院选调生的身份,来到位于崇明区三星镇的这个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村庄“蹲苗”。一个多月来,我俯下身子,穿梭于田间地头,访群众,办活动,送温暖;也迈出步子,学乡村治理,学沟通技巧,学当地方言。虽然充满挑战,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的喜悦。
初入育德村,面对的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乡村景观和陌生环境。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近距离观察,我发现这里白鹭翩跹、喜鹊欢鸣,自然生态完好如初;小微湿地灵动,田园广袤无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绘就了一幅优美宜居的森林乡村景致。
到村第一周,恰逢“新春大走访”活动。初到百姓家,面对方言的挑战,以为迎接我的会是面面相觑的尴尬,但村民们一次次的耐心解释,放慢语速,向我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分享家长里短,迅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小年夜,我在村民们的热情邀请下,与大家围炉而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许多这样的时刻里,我收获了快乐,感受到了融入,更体会到村民和村干部们对我一个“外来人”的热情与信任,与村庄的感情日益升温。
驻村一个月,我在活动组织、宣传、基层党建等领域参与村内事务,在历练中增长本领。通过参与新春走访慰问、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通过组织元宵节“包馄饨闹元宵”活动,把团圆和希望的祝福包进每一位村民心里;在参与规划党建项目的过程中,助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力和覆盖面。这些工作不仅切实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我找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深刻感受到村情无小事,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实,就是打开民心的关键“钥匙”。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基层工作是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的课题,实现乡村振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要具备接续奋斗的劲头和毅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法院工作经验,更加用心汲取“基层大学”的“养分”,以百姓为师,深入调研,躬身实干。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甘愿做一颗微小的“蒲公英”,把根扎向更深的泥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投身于育德村的建设和发展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微薄而坚实的静法力量。刘佳翌 政治部司法行政人员
当“正青春”遇上“最基层”
时间转瞬即逝,我来到崇明区三星镇平安村挂职锻炼已经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乡村土地上冉冉上升的朝阳,聆听了村民们淳朴地道的乡音,接触了基层最真实的事务。从“象牙塔”来到“田野间”,当“正青春”遇上“最基层”,我将在朝夕中写实韶华,在奋斗中履职尽责。
初来乍到,刚入村工作的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环境。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我接触最多的人是平安村的两位村书记,他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真诚待人的处事风格让我感到踏实又亲切。春节期间,我与同事们共同前往村民家中慰问失独老人,并为他们送上新春祝福以及慰问品,一起唠家常、谈真心,将温暖实打实地送到群众身边。在村书记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从“人生地不熟”到“熟知村情村貌”,也逐渐成为了群众口中的“小陈”。
作为一名法学院的毕业生,起初我畅想运用专业知识“大展身手”,但是村里的挑战远比我预想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帮助村委会审核一件件合同、讨论一份份方案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的碰撞,以及村中事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如何将理论知识因地制宜、精准有效地运用到村务中,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地上萌芽成长是我在村中学习到的第一课。
在我来到村中工作不久,有群众反映一位老奶奶有就医需求,我与村干部、派出所民警立即组成救援小组,前往老人家中帮忙送往就近医院。从询问其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到帮忙办理挂号等手续,我们全程陪同、全程关心、全程负责。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真实问题,做好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是新时代赶考人的必答题。
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在“自找苦吃”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以潜心笃志的“小我”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努力成长为可以为群众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陈丹 商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来源:“上海静安法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