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举证》后的反思:女性的声音和权益如何被听到和保障?专家建议:

“尽可能地去取证,这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25日 陈姝楠

  □  见习记者  陈姝楠

  【名词解释】

  “初步举证”,一般用在英美法系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中,代表通过初步判定,有足够的证据可以从表面上支持一项诉讼请求或刑事指控。

  “真相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近期,这部备受关注的独角戏影片——《初步举证》登上国内大荧幕。影片讲述了一名优秀的刑辩律师泰莎与其同事经历一次“约会强奸”后,成为受害者并呼吁关注女性权益保护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明确规定了禁止性骚扰的行为。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进一步完善了对性骚扰的预防、处置机制。这些法规目前实施得如何?此类案件中,如何保护好受害女性的合法权益呢?记者采访了检察官和律师。

  “影片中,由于缺乏证明泰莎中途改变了想法、主观上有拒绝的意思表示及对方违背了被害人意愿的相关证据,同时被害人陈述由于被害人的敏感受伤而显得缺乏逻辑性、前后矛盾,最终无法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律师告诉记者:“在法律实践中,尤其在证据不足或双方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对性骚扰和性侵案件定罪的难度是非常高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确立的“孤证不立”原则,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张玉霞表示:“建议被害人在各种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去取证,这是至关重要的。”

  张玉霞谈到自己曾代理的一起案件:一名KTV陪侍人员在与他人开房时遭到暴力强迫发生关系,尽管第一时间报警,但由于其职业和证据矛盾,案件审查过程非常复杂。“单方的陈述就像罗生门,事实的真相你是不知道的。”张玉霞感慨道。

  同时,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周日凯指出:“对被害人而言,案发后立刻报警是最好的时机,要在第一时间或是在有效的时间内保持相关证据的完整性,以便公安机关进行取证。”他表示,这需要被害人具备基础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

  当受害者没有直接证据时,周日凯表示,可以通过间接证据,如监控录像、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来证明侵害行为的存在。

  “《妇女权益保障法》与《民法典》是可以结合起来从法律的制度层面上去保障妇女权益的规定。如何让制度落地,在司法程序中呈现出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周日凯告诉记者,“建议加强司法机关提供的保障力度,或将机关单位和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去保障妇女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日凯看来,随着社会观念、技术手段、司法文明的不断进步,被害人需要敢于开口发声,要勇敢地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