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贤公安出动警用无人机,捕捉陵园周边范围内的交通动态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清明祭扫高峰如期而至。
三维建模预判人流,智能算法自动识别隐患,5分钟快速反应……晨雾中,奉贤海湾寝园上空,“龙鱼”无人机腾空而起,与多旋翼无人机组成“空域巡逻队”,这也是全市范围内首次试点“固定翼+多旋翼”无人机“随心飞”,保障市民清明祭扫高速“路路通”。
这不仅是警务模式的革新,更是科技赋能下的人文守护。记者近日来到奉贤区,实地了解这支“空中警察”队伍如何以“无人机+智能”打造新质战斗力,让传统安保从“经验主导”跃升为"数字决策"赋能。
空中哨兵织密安全网:
无人机重塑清明安保现场
清明时节的上海奉贤海湾寝园,晨雾裹挟着湿润的海风,墓区入口处已排起蜿蜒的车队。清晨6点,一架翼展2.3米的固定翼无人机“龙鱼”从智能机场腾空而起,沿着高速开启巡航。与此同时,多旋翼无人机在墓区上空悬停,搭载的4K摄像头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中心。
“K78路段发现散落物,请立即处置!”指挥中心大屏上,智能算法自动标红预警区域。5分钟后,巡逻民警赶到现场,清除了散落在第三车道上的纸箱。这是奉贤公安首次在清明安保中启用“固定翼+多旋翼”无人机联合作战。“固定翼无人机‘龙鱼’在满电满负载情况下,巡航里程可达120公里,单次飞行时间2小时左右,非常适合高速公路巡航。”奉贤交警支队勤务路设大队大队长赵优说。
墓区入口处,飞手褚俊杰正操控无人机进行空中扫描。短短30分钟,墓区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的地形、道路、停车场的情况一目了然。“P2停车场已接近饱和,请将车辆引导至P3停车场。”他点击屏幕,用无人机的“眼睛”实时汇报情况,指挥中心随即向各卡口增派警力,引导车流。
赵优告诉记者,今年清明前夕,交警部门已先利用无人机进行3D建模,将所有周边路线形成3D勘探地图。“过去我们制定安保预案,要依赖往年经验,预测人流,并根据人流点确定疏导点和拥堵点,有局限性。今年我们通过无人机绘制了更直观的地图,通过地图,探索智能模型算法来预测人流,再结合民警的经验,设置每个路段的卡口,科学布置警力。”赵优说,这套由无人机生成的3D模型,替代了传统耗时数日的人工踏勘。
清明期间,通过警用无人机大疆M 350RTK搭载喊话器,辅助民警对人流进行喊话疏导;“龙鱼”则搭载人员、车流拥堵预警算法,对无人机可视区域内,车辆数超过10辆以上低速行驶,人员数每平方米超过5人以上的视为拥堵,经智能算法研判后,将预警信息下发至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警用无人机二级平台,便于派出所第一时间分派民警到达现场处置。
通过无人机的智能预警,警方也从“被动接警”到“主动防控”。3月29日上午,祭扫人流达到峰值。无人机搭载的烟雾识别算法突然告警——墓园西北角升起一缕青烟。指挥中心立即调取画面,发现两名市民正在禁燃区焚烧锡箔。无人机立即进行喊话劝阻,同时通知墓园管理方,3分钟内抵达现场处理。
记者了解到,今年清明节前夕,浦东、金山、青浦、松江等都利用“无人机”形成地空联动,通过高音喇叭播报提醒市民安全、文明祭扫,并及时发现交通堵点、突发聚集点和安全隐患点,快速处置、动态清零,全力保障墓园周边道路交通及治安秩序平稳有序。
“7×24小时”全域作战:
无人机构建“空中警务生态圈”
无人机在清明安保中的实战应用,只是奉贤公安分局无人机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奉贤警用无人机的应用早已突破单一场景,从高速公路到海岸线,从高层楼宇到田间地头,47架无人机、102名飞手、18座智能机场构成的“空中战队”,初步构建了“全警种参与、全场景应用、全天候响应”的规模化、体系化、实战化应用新格局。
在打击破案领域,无人机已成民警们的“得力助手”。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等先进设备,无人机可以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远距离侦查和追踪,为民警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持。
去年5月14日12时30分许,海湾派出所民警在使用无人机执勤巡逻至辖区内金汇塘东路棕榈滩高尔夫别墅区时,发现一男子正在别墅周围徘徊,形迹可疑,于是通知周边巡逻执勤的民警前往查看。
民警到达现场询问,发现该男子说话支支吾吾,前后矛盾,始终没有说清楚自己长时间逗留的原因,于是将其传唤至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
经查,男子叶某在该小区做水电装修工作,偶然得知该小区某别墅地下室内储存了大量白酒,且户主长期不在。于是,叶某在2024年1月底,从窗户进入偷盗了一箱白酒后销售给他人,获利1000余元。不久,他又于2月上旬偷走了5箱白酒并倒卖,获利8500元。5月14日当天,他想故技重施,却被警方无人机巡查发现。
奉贤公安分局无人机办负责人陈辉告诉记者,目前奉贤分局共有48架无人机在各个警务场景中工作。这些无人机涵盖了大中小微6种机型,有各自运用的场景。“不同任务需要不同‘武器’。大疆M 350RTK挂载喊话器巡逻街面;御3T潜入狭小空间侦查取证;AVATA穿越机灵活应对警情突发;而‘龙鱼’凭借长续航优势,专注高速公路与海岸线巡防。”同时,18座智能机场散布奉贤全域,无人机可自主换电、起降。“点击屏幕就能调度最近机场的无人机,5分钟内抵达现场。”陈辉表示,这套系统使奉贤全域实现“7×24小时”空中巡防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奉贤公安分局在无人机建设中还积极引进最新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搭载智能算法和传感器等设备,无人机可以实现自主飞行、自动避障、目标识别、异动感知等功能,为民警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支持。
“现在,我们的无人机可以实现自主飞行和自动避障。”陈辉自豪地说。他表示,通过引进最新技术,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效率及准确性。2024年清明期间,无人机日均起降350架次,累计飞行1800小时,相当于为地面警力增加了30%的“空中编队”。
“这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整个作战模式产生了质变。”陈辉说。
三周培训+理论考试满分:
飞手炼成,科技翅膀下的人文温度
技术再先进,也需“人机协同”。奉贤公安的102名持证飞手,既是无人机的操控者,更是科技赋能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
“理论考试满分才能摸遥控器!”2022年,星火派出所文职辅警褚俊杰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成为了分局首批飞手。他回忆,三周培训涵盖航空法规、气象学、紧急处置,技术操作等科目。如今,他每周至少飞行8小时,参与过火情勘探、走失老人搜救等任务。在他看来,飞手不仅是执法者,更是群众的“守护者”。5月,无人机夜间巡航时通过热成像技术救起落水老人;6月,在高考考点用“静默模式”监控周边环境,避免噪声干扰考生;7月,台风过境,无人机向被困渔民空投救生装备……“机器冷冰冰,但操作它的人必须有温度。”陈辉总结。为应对复杂任务,奉贤率先建立了全市首家完整的无人机二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对无人机进行统一纳管,对平时飞行中产生的成效和预警数形成定时绩效。同时,对民警和飞手进行考核。”下一步,奉贤还将推出“教官级飞手”培养计划。
据悉,去年“贤城铁翼”无人机战队累计介入并稳妥处置各类警情和突发案事件200余起。2024年上半年,奉贤全区街面警情同比下降12.9%,公众安全感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三。
记者从市公安局交管总队了解到,自2023年上海警方试点应用无人机赋能交通管理以来,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重点赋能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区大流量地面道路的交通管理,形成了路况监测、事件处置、违法查处、隐患排查、施工监管五大类场景应用。今年来,利用无人机协助快处快撤事故、抛锚等突发事件2100余起,处置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禁、路面洒落物等交通异常事件300余起。
从清明安保到日常治理,警用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上海公安战斗力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的跨越。“无人机不是替代警察,而是让警察看得更远、动得更快、想得更深。”陈辉希望,随着“无人机+智能”生态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警务改革的新质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