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打通民意“最后一公里”

架起“连心桥”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账单”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4月02日 陈颖婷

宝山区淞南镇人大供图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在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盛达家园社区,一个由“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套机制”构成的“三个一”人大代表联系点,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面貌。从解决停车难到改造公交站台,从倾听民声到高效解忧,这里的人大代表通过创新机制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账单”,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一个平台”架起“连心桥”:

  代表驻点听民声,社区难题速破解

  走进盛达家园人大代表联系点,墙面上贴满的感谢信和居民合影格外醒目。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却是社区居民心中的“解难站”。作为“三个一”机制的核心载体,联系点不仅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根据地”,更成为居民反映诉求的“直通车”。

  “以前找代表得跑街道,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家住21号楼的李先生感触颇深。他曾因小区“停车难”多次向物业反映无果,最终通过联系点向区人大代表吴隽、顾佳佳求助。代表们迅速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居民召开协商会,经过多轮讨论,最终敲定“智慧停车系统+斜位改造”方案,一个月内新增近百个车位。“现在开车回小区再也不用‘抢位’了!”李先生笑着说。

  类似案例在联系点屡见不鲜。从绿化带整改到电梯维修,从噪音扰民到垃圾分类,居民只需走进联系点,就能与代表面对面沟通。区人大代表吴隽表示:“平台的意义在于缩短距离。我们不仅要‘坐等’问题,更要主动下沉,让居民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

  “一支队伍”织密民情网:

  多元力量共参与,民意收集无死角

  如果说平台是“枢纽”,那么民情联络员队伍就是延伸至社区的“神经末梢”。这支由楼组长、企业员工、退休居民、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队伍,凭借贴近群众的优势,成为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全龄活动场所”的诞生便是典型例证。在一次联络员座谈会上,多位居民提出:“小孩缺游乐设施,老人没地方歇脚,年轻人想健身也没去处。”民情联络员迅速将这一需求反馈给镇人大代表刘会雯。经过调研,代表推动居委会整合小区闲置空间,打造了集儿童乐园、健身器材、休闲长廊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广场”。如今,这里已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热门打卡地。

  “联络员就像‘移动的民意传感器’。”刘会雯感慨道,“他们来自不同群体,能精准捕捉到不同年龄、职业居民的需求,让我们的履职更接地气。”据统计,自队伍成立以来,已累计收集居民建议300余条,其中超八成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

  “一套机制”跑出加速度:

  闭环管理解民忧,民生工程暖人心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盛达家园联系点通过“收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流程,确保“小事不过周、大事不过月”。去年底,居民反映小区前后门的公交站台缺乏候车设施,“夏天晒脱皮,雨天淋成落汤鸡”。市人大代表赵建立即牵头组织座谈会,并联合区交通局、城建部门现场勘查。仅用两周时间,两处站台便完成升级:新增遮阳棚、加装候车长椅,还贴心地设置了无障碍通道。

  “从反映问题到完工,速度快得超乎想象!”居民王阿姨竖起大拇指。类似的“加速度”背后,是机制的强力支撑:代表将问题分类后,通过人大渠道直接对接职能部门;重大事项纳入镇级民生项目清单,由镇领导挂牌督办;解决进度定期向居民公示,接受监督。“我们不搞‘纸上谈兵’,而是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赵建说。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三个一”机制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更折射出基层治理理念的革新。“过去是‘代表提建议、政府做决策’,现在则是居民全程参与。”吴隽介绍,在停车位改造项目中,代表联系点先后组织5次居民议事会,从方案设计到施工时间,均由居民投票决定。“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大家的智慧比一个人大得多!”

  这种“共商共治”模式逐渐成为常态。例如,在加装电梯工程中,联系点邀请居民代表、施工方、法律顾问共同制定资金分摊方案;在社区绿化升级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听证”征集意见,最终选定广受好评的“四季花廊”设计……“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要让群众在每件小事中感受到话语权。”淞南镇党委书记评价。

  如今,盛达家园的实践已成为宝山区推广的样板。2023年以来,全区新建人大代表联系点27个,民情联络员队伍扩充至千余人,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