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拆盲盒背后暗藏“陷阱”?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4月18日 张鑫/陈冰莹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期,“拆盲盒”已经从线下体验演变为直播间的新型消费模式。

  但是,盲盒的特殊性也使得这场看似热闹的消费狂欢背后,似乎隐藏着诸多“陷阱”。如果消费者遭受欺诈,该如何维权呢?

  拆出盲盒疑遭“调包”

  盲盒代拆直播从去年开始在网上火爆。这种“盲盒+游戏”的方式衍生出的不确定性和游戏性,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成为不少人闲暇之余释放压力的新选择。

  “一般是通过玩游戏来买。只要决定买,根本就停不下来。”消费者小杨告诉记者,她在近几个月沉迷于各大直播间,通过大鱼吃小鱼或者猜数字等游戏来购买盲盒,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花费了4万元购入各式盲盒。

  “看别人都特别能‘欧’,觉得自己也可以。不够‘欧’,肯定是自己买得不够多。有种赌徒心理。”小杨表示。

  在直播场景下,代拆主播充当着消费者屏幕内的“手”,选择拆开哪个盲盒或者选择哪种玩法,看上去都是消费者自主决定的。然而,近来主播直播间代拆这一行为也频繁遭到消费者质疑。

  记者发现,不少网友曾在社交平台曝光某些直播间在盲盒销售时存在暗箱操作。一位网友提供的录屏画面中,主播打开盲盒瞬间,镜头边缘清晰地拍到包装紫色的一角。但是紧接着,主播盲盒移出镜头。几秒钟后,展示在观众眼前的,竟变成了一个黄色包装的盲盒,整个过程疑点重重。

  除了直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调包”现象,稀有盲盒获得者的身份,同样饱受网友质疑。

  此前,网友发布的爆料录屏画面显示,直播间在线人数仅30人左右,中奖名单上某款盲盒获得者“Y”本不在直播间,却在主播喊出中奖号码之后突然出现在直播间发了句“我的”。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一位网友在某直播间看了一个多小时,发现每一轮游戏抽奖都会抽中同一个人。被抽中的人从不参与直播间互动,理论上不具备抽奖资格。而且,这人中奖之后就会离开直播间。在发现这些端倪后,网友第一时间询问主播,却被拉黑。

  保留证据及时维权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盲盒经营者已充分告知提示,并经消费者单次购买时确认,则以互联网形式销售的盲盒商品拆封后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但如果购买的盲盒商品存在质量不过关、虚假宣传或以次充好等问题,可以直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经营者进行退换。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罗春利律师表示,商家故意虚假宣传盲盒内容物,声称盲盒中会有高价值或特定商品,但实际根本不存在;或者刻意操纵盲盒抽取概率,使消费者难以获得宣传中的商品,误导消费者购买,这种情况下就涉嫌诈骗。

  他表示,如果消费者怀疑遭遇拆盲盒诈骗,应保留相关证据,如购买凭证、宣传资料等,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  (张鑫  陈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