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市民代表举手发言

图为饿了么骑手张文强提出建议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人行道本来就很窄,各种非机动车把人行道占满,还压着盲道。”
“一到周末,商场门口全都是共享单车,影响消费体验。”
“餐饮店铺集中,商场又很大,每次来环宇城这边送餐都让我感到头疼。”
位于普陀区铜川路699弄1号的真如环宇城Max(以下简称“环宇城”)于2023年12月正式开门迎客。它是当年上海新开最大体量的商场,同时,中心城区唯一一家山姆超市离这座商场也仅有一条马路之隔。
这座商场自开业以来便成了铜川路的新地标,也为属地增添了“人气”,而随着多元业态相继而来的便是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外卖小哥没有方便取餐的临时停车区,每次取餐都要绕路;商场员工没有专门的停车区域,只能停在路边;共享单车不规范停放,导致占用人行道空间……为充分听取各方需求,4月20日,一场关于商圈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的大讨论活动由此展开。
周末傍晚时分,非机动车堆停在斑马线上
就在大讨论活动开展的前一天,环宇城2号门外,一位市民因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与保安发生冲突,甚至报了警。当时是傍晚六点半,该市民到商场2号门处停放非机动车,但保安称该处已停满,两人产生纠纷。民警到场后,电话联系报警市民,其却称已经离开现场。
“这样的情况确实是第一次发生,也比较意外。”石泉路街道城管部门代表告诉记者,当天下午三时许,相关工作群内曾出现一次预警,“当时,我们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把停放不规范的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同时通知了三家共享单车企业,包括速通达等第三方进行快速清运,腾出更多区域给其他市民或外卖车辆。”
可到了傍晚,还是出现了停车区域供不应求的情况。“有些(市民)感觉人行道上停不下了,就停在路口。只要有一辆停在斑马线上,其他车就会跟风,这就是‘破窗效应’。”
随后,城管部门立即通知共享单车企业对商场周边进行了第二轮清理,并在50分钟内完成了所有共享单车的清运。
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是共享单车投放量过度?还是清运不及时?又或是市民不文明的行为?普陀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协调科科长成俊伟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
“首先,根据《上海市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规定,环宇城作为主体方,其经营场所外延至人行道的范围是其卫生责任区管理范围;第二,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根据《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对于未及时清运的违规停放共享单车,应负有主体责任。”成俊伟说,“第三就是我们的市民朋友的责任了。市民要文明骑行,当我们看到该停车区域已经没有停放空间时,可以换一个停车区域停放,然后步行至目的地。所以各方都要负起责任。”
活动上,普陀区交管中心副主任袁梦溪作出回应:“我们已委托了专业的设计单位,将在听取建议意见的基础上,对环宇城周边区域进行整体优化,合理划设禁停区、外卖小哥停放区、共享单车专区和社会车辆停放区,并尽快落实。”
外卖小哥取餐急,员工停车多,如何调和?
“环宇城是我负责送餐的区域,每次来送餐都让我感到很头疼。”结合自己平日工作经验,饿了么外卖小哥张文强告诉记者,平日里商场4号门外的停车区基本上是停满的,自己只能将车子停放在真华南路,目前的停车区域难以解决他们的停车需求,“还是建议在允许范围之内,扩大停放区域给外卖小哥。”
“我们这个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时间限制,取餐要快才能节省出送餐的时间。”另一位饿了么外卖小哥车振宇负责环宇城区域取送餐,“因为相比商场员工一停就要停一天来说,我们的流动性比较大,每次停放时间也不是很长,我建议在环宇城2号门附近、南郑路北侧新增外卖专用非机动停车位,这样我们取餐也快。”
记者了解到,商场目前尚无地下非机动车停车位,员工的非机动车只能停在马路边,同时还有外卖车辆、共享单车、居民私人车辆等非机动车。此前,商场员工入口在真华南路和曹杨路各设有一个,在有关部门与商场物业方协调之后,商场目前仅保留真华南路作为员工入口,而曹杨路则供市民停车和共享单车使用。但这也导致真华南路的停车压力加剧,外卖小哥与商场员工这两大群体的停车需求亟需调和之策。
“我们正在考虑,从真华南路往南郑路方向,在山姆超市的绿化带外有四五排停车位的区域,探索是否能挖掘更多停车潜力。”
前期,城管部门已对南郑路进行了走访。“这里有个边角空间,可容纳100多辆电动车同时停放。周边也有货梯,墙面可以张贴引导外卖骑手快速取餐的指示牌,我们建议这里可供外卖骑手专用。”
非机动车停放占用盲道,治标也要治本
“我是一名周边居民,平时比较关注无障碍设施,我发现非机动车在停放时总是会压到盲道,这里能不能设置为禁停?”居民崔女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真华南路的人行道区域很窄,我要保证车头不掉下去的情况下,尾箱一定是会压到盲道的。”商场一名员工代表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现场,一名专门做电动自行车领域测评的自媒体博主“上海糟卤”提出一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占用盲道这种现象我在其他商场门口也看到过,感觉非机动车停放空间的设计有点不合理。”
“国家现行的电动自行车轴距标准是不超过1.25米,所以整个车从前轮最前端到后轮最末端大概是1.7米到1.8米,如果再装了尾箱可能就是1.9米到2米。为什么会占用盲道?因为在设计人行道时,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车本身长度的问题。”“上海糟卤”提到。
在不确定绿化带区域是否能够移动的情况下,他认为,设置斜停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占用盲道的现象:“斜停的利用率会更高,环宇城门口是不是也可以在非机动车停车区画上斜停的白线,引导大家不要占用盲道。”
“而且我觉得真华南路这里有一部分绿化带真的是没什么用。”有的市民则认为可以拆除或移动部分绿化区,进一步释放停车空间,“我是从事大型赛事运营的,大型赛事有大量人流的引流及疏散要求,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空间来设计人流动线,非机动车停放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位居民通过观察发现,曹杨路上的人行道比较宽阔,非机动车可以靠人行道两边停放。“到了真华南路这边,有一个几十厘米宽的花坛,商场物业为了保护这个花坛,还用了隔离措施把花坛围起来,但同时也降低了空间利用率,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她建议,绿化区域和停车区域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空间利用,必要时可对绿化带进行拆除或移动。
“今天大家的建议我们都已逐一记录,包括南郑路2号门口外卖小哥停车专区,还有真华南路过南郑路路口能否设置员工专用停车位,会后我们会对这些建议进行分类汇总,转交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信访办副主任廖春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后续我们会继续推进,争取让大家的事‘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专家观点】
当前,我们都在讲的一个词叫“社会治理现代化”,那么“现代化”应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现代化”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成熟,比如我们的“12345”热线,这个平台最大的意义是给各个利益相关方一个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
同时,对于管理部门而言,“现代化”其实是一个行动机制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各方的主体责任,之后在划分专用停车区的同时,要绑定职责、履行职责。另外,属地街道应协调各方,在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上达成共识。
最后就是如何做好推广,好的机制要让大家知道,比如商场通过推送来提醒各方,维护有序的停放秩序。
(闫加伟 曾任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部长等职,现为奉贤区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社邻家社区治理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