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无感监管”“无事不扰”双清单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更新“线路图”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5月09日 王葳然

资料照片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从今年开年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府出台的各项便利措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检查码的推广使用,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昨天,在旁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后,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法务总监王烨君如是说。

  今年2月5日,上海连续第8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了《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以下简称“8.0版行动方案”)。近期,世界银行公布了2025年度中国企业调查报告,记者获悉,在该调查的59个营商环境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到了全球最优水平。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力提速推进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的通知》,选取了企业需求迫切、部门协同推进要求高的十个事项进行攻坚突破。记者在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了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的相关情况。

  促进活力街区有序发展  城市烟火气与环境秩序如何平衡?

  随着夜间经济的繁荣,上海不少区域都开设了夜市和外摆摊位,为这座忙碌的城市增添了烟火气。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之一就是要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而在此过程中,城市烟火气与环境秩序如何平衡是执法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特色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推动集市、夜市、外摆位等新型市集经营活动规范有序发展,”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张永刚介绍道,“目前,全市共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共964处。”

  上月,市商务委等部门印发《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合理增设一批设摊疏导点、管控点、特色点”。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全市共有外摆位夜市、商业步行街等特色点479处,包括静安丰盛里、普陀鸿寿坊、杨浦大学路特色外摆位等;而在民生服务暂时供应不足的区域也设置了427处疏导点,主要涵盖各式便民早餐车和便民修理点等;还有以销售农副产品为主的管控点共8处。

  “同时,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和节庆活动特点,在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文化体验区、水岸生活体验区、景区等具备条件的区域,合理拓展或优化开放区域,有效平衡烟火气与环境秩序的关系。”张永刚表示,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动能,城管部门也秉持包容审慎监管的理念。

  2020年,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市司法局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城市管理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据介绍,自清单发布以来,全市城管执法系统累计办理轻微违法案件1.07万起,有效减轻经营主体的经济负担;今年上半年还将制定发布《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的实施规定》。

  “我们将依托上海市信用平台,强化被处罚主体的信用修复工作,对符合要求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工作,实现应修尽修。自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了1000多件信用修复工作,有效帮助经营主体解除经营限制,恢复市场信任。”张永刚告诉记者。

  无感监管+无事不扰  发现问题开启“免打扰”模式

  记者在会上还了解到,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在“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方面提出,要解决涉企行政检查重复查、多头查等问题,优化完善“检查码”系统功能,推动各行业尽快建立“无感监管”“无事不扰”双清单。

  “自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广应用了检查码,实现了无码不检查。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已从‘规范检查行为’进一步提升为‘优化提升检查质效’。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无事不扰检查事项清单对检查内容做减法,用无感监管检查对象清单对优质企业做减法。”会上,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介绍道。

  据悉,无事不扰检查事项清单是对检查事项进行分类管理,目前第一版清单涉及广告、价格、注册登记等领域的411项检查情形,占市场监管所有检查情形的60%以上。

  “过去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检查内容相对较多,企业会觉得压力很大。现在,我们把低风险的事项划出来,除了上级部署以外,不再主动上门检查,做到既不放松管理,又给企业减负。”彭文皓介绍称,列入清单的检查事项并不是不检查,而是从主动上门检查更多转向智能检查,比如: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用智能摄像头监控后厨;通过深挖智慧电梯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电梯安全的风险预警、智能派单和高效处置;通过互联网监测处理投诉举报,发现违法线索等。“这些数字化、触发式的监管手段,就像是隐身的监管员,既能随时发现问题,又不会打扰企业的日常运营。”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不同等级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检查频次和无感监管。彭文皓解释道,这些企业并不是不再列入监管范围,而是转向数据监管。“检查对象清单是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监管的升级版,分为风险和信用两个维度,将风险评级低、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列入清单。”一旦风险和信用分类结果产生重大变化,系统将调整白名单的范围。

  对企业来说,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能够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同时,企业为了维持白名单的身份,也能更加自律、规范地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服务和创新上。“这项改革最终目标是让企业从应付检查转向自查自律,和政府部门一起维护市场的健康生态。”彭文皓说道。

  整治涉企网络谣言

  营造良好网络营商环境

  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一环,关系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

  据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总队长季增令介绍,上海警方持续加大对涉企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力度,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上海警方累计侦破涉及网络谣言、涉及网络黑灰产等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百余起,为1.5万余家企业提供了网络安全服务保障。

  “在严厉打击涉企网络犯罪方面,当前,要严厉打击制造、传播涉企网络谣言,非法获取企业数据,扰乱企业经营等行为。”季增令说道,“上海警方针对网上编造、传播涉企不实信息的行为,与有关主管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对查实涉及违法犯罪的,依法处理相关人员、封禁社交账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记者了解到,上海警方已在全市大型产业园区设立了33个守护驿站,主要为企业提供网络安全咨询、风险提示指导、量身定制援助等服务。今年以来,累计为3500余家企业解答网络安全问题7100个,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消除网络安全风险隐患1500余个,并帮助1600余家企业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体系。

  此外,在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方面,相关任务明确,要围绕异常投诉举报频发、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等突出问题,强化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的整体合力,优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异常名录”,研究制定《关于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的意见》,对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向企业施压、非法牟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依规开展治理,有效压缩职业举报生存空间,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