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女邻居有“心病” 一点声音就无法入睡

调解员巧妙缓解居民焦虑情绪化解“心病”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5月09日 章炜

  □  记者  章炜

  近年来,因噪音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屡见不鲜。近日,家住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北圩居民区的小李来到社区调委会,反映楼上邻居经常发出噪音,导致她无法安心入睡。自己已经和楼上邻居多次沟通,但是楼上邻居坚持他们作息正常,并没有发出过特别声响。为了彻底解决小李“心结”,调解员启动了“三所联动”机制,通过多方调解与疏导,最终化解了居民的“心病”。

  奇怪的声音困扰居民

  调解员收到居民求助后,立刻前往小李楼上的邻居马阿姨夫妇处了解情况。马阿姨表示,平时自己就和老伴两人居住,晚上睡觉时间比较早,白天在家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最多就是做饭切菜或者搬动桌椅时发出一点声音,不可能影响到楼下邻居的正常生活。

  听了马阿姨的解释,调解员再次来到小李家,小李表示自己平时睡觉需要特别安静的环境,有一点响声都不能入睡。调解员特意在小李家逗留了一段时间,除了楼上走路的脚步声,确实没有听到其他异响。调解员了解到小李的特殊睡眠要求,继续做楼上马阿姨的工作,把小李的身体情况和马阿姨解释了一遍,马阿姨听后也很配合,同意把家里的拖鞋换成静音拖鞋,尽量减少走路发出的声音。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小李又找到调解员,表示马阿姨家里还是会发出声音,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入睡。但是马阿姨表示,他们两位老人平时正常起居,也把拖鞋换成了静音拖鞋,实在无法理解小李说的夜间噪音扰民。此时,调解员了解到,小李的诉求可能不是因为客观的噪音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噪音”。

  调解+疏导化解“心病”

  为了彻底解决小李“心结”,调解员启动了“三所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调解现场,眼看双方各执己见,于是,将双方分开交谈。调解员和社区法律顾问先安抚马阿姨的情绪,希望马阿姨能够理解小李的情况。由于小李对睡眠要求比较高,只要有点动静可能就会影响睡眠。马阿姨也感到委屈,此前已经按照小李的要求换成静音拖鞋,现在她还是睡不着就应该去医院看医生,而不是总来烦自己。社区民警劝解道,都是楼上楼下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小李一个人生活也不容易。马阿姨听了民警的劝解,终于答应在家里铺上一层地毯。

  看到马阿姨拿出了解决方案,调解员又拉着社区法律顾问一起做起小李的思想工作。调解员表示,马阿姨已经答应家里铺上地毯,以后如果楼上确实有噪音,可以通过录制音频、视频方式保留证据,否则去哪里都是口说无凭。等马阿姨家里铺上地毯后,调解员特地带小李上楼查看,让小李感受到马阿姨为了减少“噪音”作出的努力。

  调解员表示,根据《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从法律上来说,马阿姨一家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但为了邻里关系能够和谐稳定,同时也为了照顾情况特殊的小李,在调解员多次劝说下,马阿姨夫妇作出让步,也化解了小李的“心病”。

  【调解心得】

  每个人在自己的居所内有权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平时发出一定的生活噪音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权利不可滥用,行使也应有合理限度。由于每个人对声音的忍受能力并不相同,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不同的人造成生理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是否构成噪音不能仅凭个人主观感受而应当有充足的科学依据。

  本起纠纷成功调处的关键,是调解员和法律顾问较好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就像“肚子里的猫”故事中,医生为了让患者安心,通过假装手术的方式缓解了患者情绪,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调解员和法律顾问在纠纷化解中注重关注当事人的心理需求,采取合适的方法缓解当事人紧张和焦虑情绪。马阿姨为了彻底解决纠纷,在地板上铺设了地毯,调解员陪同小李到马阿姨家查看地毯铺设情况,让小李从内心接受了马阿姨为了减少“噪音”作出的努力,缓解了内心焦虑,解除了心理“疙瘩”,最终纠纷被成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