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我女儿根本控制不了自己!这不是正常的消费!”梁阿姨手持一叠诊断书走上法庭,她的女儿林小雨在短短10个月内转账2832笔,共斥资242万余元打赏主播。近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将一起特殊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推入公众视野。33岁的林小雨因罹患双相情感障碍,在可能的病情发作期累计向某直播平台充值巨款用于打赏主播,梁阿姨作为法定代理人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全额退款,法院能支持梁阿姨的诉请吗?
女儿贷款百万打赏主播
“她当时像变了一个人,整夜不睡觉,眼睛死死盯着手机屏幕,手指不停地点充值按钮。”面对法庭,梁阿姨哽咽着回忆起女儿的发病场景。根据司法鉴定报告,林小雨自2018年起便出现情绪异常,2019年被确诊为非典型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精神疾病如同情绪的“过山车”,让她在抑郁期整日闭门不出,又在躁狂期陷入非理性消费的漩涡。
2022年1月15日,林小雨首次在某直播平台注册账号。梁女士认为,当时女儿正经历躁狂发作期,“情绪高涨、思维奔逸,伴有夸大妄想”。在短短10个月内,她使用4个账号累计充值242万余元,其中单日最高充值记录达12万元。这些钱几乎全部来自网络贷款,直到催收电话打进家里,家人才惊觉异常。“我们翻看她的消费记录,发现她曾在凌晨3点连续打赏同一主播17次,每次金额从几百到上万不等。”银行流水显示,林小雨甚至将母亲转给她的生活费也悉数投入直播间。
2022年12月7日,林小雨的病历记载“情绪不稳定,有消极计划”;十天后她因“双相情感障碍混合性发作”住院治疗。司法鉴定最终认定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她连卖房合同都被法院判无效,怎么可能清醒打赏?”梁女士展示着法院的另案判决书。
平台:家长监护失职
平台方则提出质疑,林小雨的充值行为几乎跨越2022年全年,而司法鉴定仅确认其2023年3月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证明案发时她确实丧失辨认能力”。且林小雨在2022年1月至9月期间仍任职于某知名外企,能独立完成网购、点外卖等日常行为,甚至能参与直播间的复杂互动游戏。为佐证此观点,平台方提交了林小雨与主播的聊天记录,“她清楚知道‘刷火箭’要花钱,也明白主播会因此获得收益,这完全超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知范围。”平台方在庭审中强调。
平台方表示,林小雨家属存在监护失职。“她的母亲在2022年全年多次向其转账,却从未过问资金去向,甚至在发现异常后仍持续转账,这相当于变相认可了消费行为。”被告代理律师展示转账记录称,仅2022年8月至10月,梁女士就向女儿账户汇入8万余元。此外,平台强调技术合规性:“我们设置了未成年人充值提醒,但对成年人没有限制权限,且林小雨的消费模式符合正常用户特征。”
针对退款诉求,平台方强调,打赏资金已按行业惯例与主播五五分成,若强制退还全款,将导致平台单方面承担主播收益,有违公平原则。“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平台仅提供技术服务,不参与实际交易,要求我们全额退款于法无据。”
法院:部分打赏确认无效
法院认为,本案中,司法鉴定中心就原告林小雨的精神状态出具鉴定意见,认为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目前评定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但上述鉴定结论是对林小雨“目前”行为能力的认定,并不当然及于她2022年度的精神状态。
根据林小雨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31日期间的病史记载,该时间段内,她“病情依旧,无不适,意识清”“心境无明显高涨或低落”“精神症状同前”。由于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过程,因此法院对于梁女士主张的2022年11月1日之后林小雨处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期,其行为能力受限,酌情予以采信。根据梁女士主张的账号充值时间,酌情确认林小雨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29日期间的充值行为无效。
关于林小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间的充值行为。林小雨在2022年9月16日之前仍在公司工作。根据她与案外人磋商账号出售的细节,以及她自2018年起便在各网络平台充值打赏主播的情况,法院认为,林小雨的充值打赏行为不排除其自身沉迷的可能性。从充值金额看,林小雨充值为几百元,也有几十元、几千元的情况,难以确定每一笔充值均系在违背她的意志、不受她控制的疾病发作状态下作出。此外,林小雨该时间段的病史记载为“病情平稳”“病情依旧”等,并未记载有疾病发作的情况。法院向鉴定机构核实,非当下的行为能力鉴定得出结论的概率较小。
据此,根据林小雨充值金额,综合考虑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不力的过错等情况,酌情确定由平台退还林小雨50万元,驳回其他诉讼请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