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远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如何依托“小跬步”推动“大进步”,借助“小团结”形成“大合力”,提升“小视野”开拓“大格局”?上海数字法院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知识产权综合审判二庭庭长钱光文有体会要分享。
问:您曾将数字法院建设比喻为“热血征途”,这是为什么?
钱光文:数字法院建设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从传统办案模式到全流程数字化办案,好比一场漫长的征途,既需要面对未知的“险滩陡坡”,也需要一代代人的长期坚持与接续奋斗。而“热血”指的是一种改革精神,是新时代上海法院干警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主动拥抱数字化改革的进取精神。法律条文与数字代码如何交融互促,线索识别如何能万无一失又精准高效,这些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需要我们反复细化、修改技术规则。这时候就得满怀热血,向年轻干警学习,带着“不怕犯错,就怕不试”的闯劲,向着“让司法更智能、让正义更及时”的时代愿景破浪前行。
问:作为一名专门法院的法官,您是如何通过数字法院建设解决问题的?
钱光文: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而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考验着每个知识产权司法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以保障激励科研人员职务发明奖酬制度为例,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发现,职务发明奖酬“实现难”的客观现象日益突出。
我们深层次挖掘后,申报研发了上海法院“职务发明奖酬案件适法统一”应用场景,在开庭排期时对审判组织予以提示,促使审判组织及时关注到此类案件的特殊情况,充分平衡职务发明人和单位之间的利益,为职务发明奖酬纠纷的审理监督指引作出有益探索。
数字法院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研发上述应用场景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新问题。于是,我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继续挖掘创新方案,形成了“提示+典型案例”的提示方法,使得法官在收到提示后能够直接找到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进行学习、借鉴,由此大幅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该场景嵌入系统后,法官反馈有帮助率达到100%。
问:您是如何通过“小团结”,形成“大合力”的?
钱光文:这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数字法院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我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各种现实情况,如何将有限的人力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一次基层法院案件汇报会上,有基层法院的发言让我的问题有了答案。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不仅需要个体发力,更离不开纵向、横向的联动合作。经过与基层法院的紧密沟通、思维碰撞、经验共享,截至目前,我们协同徐汇区人民法院、杨浦区人民法院、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黄浦区人民法院、嘉定区人民法院等建设了八项应用场景。
其中,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我们一方面与杨浦法院纵向协同,将中级法院多年形成的审判经验与基层法院大量宝贵的一审案件数据相结合,反复打磨,最终选取实践中最常见且最具有典型性的特许人缺乏“两店一年”资质、未履行备案登记义务、存在隐瞒重大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三类线索作为基础筛选模型;另一方面与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横向联动,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统筹指导下,建设完成“特许经营活动协同监管及风险预警”应用场景,累计对外推送违规线索百余条。
为进一步加强推送数据的有效性,推动对违规企业的实际查处,我们与高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杨浦法院形成联动工作模式,不断对输出线索和输出内容进行优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特许经营领域社会治理取得实质成效。
问:您曾说,数字法院的深化运用能够推动“小视野”、开拓“大格局”。这句话怎么理解?
钱光文:我们常常把数字法院场景的提示预警比喻为“小灯泡”。我认为,这一个个“小灯泡”亮起不是应用场景建设的终点,而是以数字法院建设服务保障大局发展的新起点。
为了帮助收到应用场景提示的法官快速厘清案件争议焦点和审理要点,我们通过对全国法院类案审理情况的梳理,区分案件审理要点,编写多篇《办案指引》。如,我们在《“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赔偿金额适法统一”应用场景办案指引》中,从审查要点和注意事项两个维度,结合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理念,充分阐释了确定专利侵权案件赔偿数额的要点与难点,对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建设“职务发明奖酬适法统一”应用场景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实践中一些对科研人员保护不充分的问题。于是,我立即组织庭内青年干警以应用场景建设工作为基础,展开深化研究,针对相关问题,从不同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最终形成信息简报,被中央办公厅、市委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等采用。
问:如果对数字法院建设说一句话,您想说什么?
钱光文: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作。从内部监管到社会治理,虽然充满挑战和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与希望。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探索与热爱,持续以科技“向新力”撬动司法“生产力”,见证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