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

“简程序不减权利”有了技术解耦器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7月25日 高远

  □  高远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两年多来使用体验如何?数字改革取得了哪些实效?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第七次数字法院推进会,审判一线、社会各界代表在会上分享了“用户体验”。

  今天来看看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安冉的体会。

  问:近期,上海法院验收了一批要素式智能辅助大场景,作为速裁团队的法官助理,能不能从“用户”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使用感受?

  安冉:我是闵行区人民法院速裁团队的一名法官助理,辅助办理的案件有两个特点:数量多,速度快。以物业案件为例,我们团队法官每人每月需要办理几十个物业案件,以前拿到这些案件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头疼的问题:

  一是要“找人”。为了促进案件解决,立案后,我们会逐一电话或短信联系被告,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要“查房”。就是案件判决前,为了核实房产信息,我们需要一次次跑去不动产交易中心调取。

  三是易“串案”。在撰写法律文书时,由于案件数量多,有时被告房屋地址或被告名称相似,文书制作容易“串案”,需要仔细校对,避免出错。

  物业费支付型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以下简称“物业大场景”)作为去年3月首批上线的大场景之一,针对上述痛点,实现了逐一“击破”。

  首先,案件立案之后,系统会自动向被告发送答辩意见表单,用机器通知取代人力通知,解放了我们的“手力”。根据统计,物业大场景上线以来,已经累计向当事人推送表单8000余次,为当事人开辟了一条与法院沟通的新渠道。

  其次,在房屋产调信息方面,我们畅通了办案系统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信息通道,审判人员在办案系统后台可以实时查询房屋产调信息,而且数据全面、准确,节省了调查的“腿力”。

  再次,在文书生成方面,机器能够将案卷中已有的当事人身份信息等要素信息导入到系统中,辅助生成一个基本裁判文书样式,让法官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判决主文和裁判说理上。经过统计,我们院的物业纠纷平均审理天数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现在的15天。

  据我所知,最近,上海法院在“案沪通”界面中新增了一个“AI助手”功能,能够通过AI对话的方式采集被告答辩意见,并且AI助手已成功采集到185位当事人的答辩意见,这是对大场景功能的再次升级。

  问:如你所言,你所在速裁团队主要发挥着“简案快审”功能,能不能介绍一下,嵌入系统的应用场景矩阵,是如何帮助你办案的?

  安冉:“简案快审”的核心在于“简程序不减权利”,而场景矩阵正是这一目标的“技术解耦器”。

  以小额诉讼程序为例,过去由于规则设计、适用门槛等原因,实践中小额诉讼程序的利用率不足40%。

  现在,通过规范适用小额诉讼场景矩阵建设,小额诉讼程序的适配率已经突破了90%。它的运作机制是这样的,当案件信息中标的额小于一定金额时,系统会自动给案件贴上“小额”的标签,在立案时自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同时,如果案件涉及到婚姻关系、劳动争议等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系统会对法律关系进行区分,排除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这就用机器识别替代了人工识别,让案件“繁简分流”的实现更加智能化。

  再举个例子,在“类案当事人画像”大场景中,通过数据图谱技术,自动将当事人的案件信息关联起来,将原来的“分案处理”升级为“一揽子解纷”。

  比如,我们处理的一起机动车道路事故责任纠纷案中,电动车驾驶人和乘客都受伤了,在处理驾驶人损失时,大场景提醒与另一案为关联案件,经过核实,发现果真如此,我们扣除了他案伤者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中已理赔的金额后,在剩余保险金额项下对这名伤者的损失再进行处理,避免了案件的程序瑕疵。

  除此之外,场景矩阵还时刻提醒我们程序规范,比如规范公告送达、防范程序空转等等。通过实体和程序“双轮驱动”,数字法院让裁判既有速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