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起桨,从运输航道到运动乐园

这条百年河道首次开启常态化水上运动功能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9月23日 陈颖婷

2025浦江创新论坛Y-Hubs青年科学家苏河赛艇争先赛走进普陀 记者 沈媛 摄

  □  记者  陈颖婷

  9月19日下午,普陀区苏州河水上运动中心码头,7艘赛艇已列阵待命。随着发令声划破长空,50余位来自2025浦江创新论坛的海内外青年科学家奋力挥桨,船桨劈开粼粼波光,岸边市民的欢呼与水声交织成动人的城市乐章。这场“艇聚半马苏河  共筑创新未来”活动,不仅是体育、科技与城市文化的精彩碰撞,更标志着苏州河百年以来首次开启常态化水上运动功能,见证着上海在激活滨水空间价值、平衡运动兴盛与安全管理之间迈出的关键步伐。

  百年河道的“新使命”:

  运输航道实现水上运动常态化

  “在苏州河上划船的感觉很好,岸边有很多市民观赛,能让更多人了解甚至参与赛艇运动。”来自巴西的桑立辰一边擦拭船桨,一边向记者感慨。如今在普陀区,这样的亲水场景将从偶然变为常态——依托苏州河水上运动中心,赛艇、皮划艇、桨板、龙舟等项目都将逐步开放,一个“一河多点”的水上运动网络正在成型。

  “青年科学家长期泡在实验室,日均工作超12小时,身体健康常被忽视,而科研离不开强健体魄。”上海市科技团工委书记胡元颖解释了选择赛艇的深意,“很多科学突破并非诞生于实验室:苯环结构源于梦境,水的旋转方向启发了物理研究。”

  胡元颖笑着说,秋高气爽时的苏州河能让科学家放松身心,“岸边的城市风光、水面的光影变化,都可能激发新思考。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青年科学家常态化活动阵地,让体育与科技相互赋能。”

  “这是苏州河百年首现常态化水上运动功能,太有历史意义了。”苏州河水上运动中心运营负责人、和鹭赛艇创始人陈珊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赛艇感慨道。这位资深从业者回忆,早年苏州河主要承担运输和公务职能,如今能成为大众亲水乐园,背后是水质改善与滨水空间提质的坚实支撑。“随着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滨水岸线贯通,市民不仅能在两岸赏景,更能亲自下水,从全新视角感受城市变化与沿岸风光。”

  市人大代表金晶一直关注苏州河水上运动发展,她坦言,上海水上运动产业虽蓬勃兴起,但苏州河长期局限于“上艇”公开赛等节点赛事,常态化发展相对滞后。“黄浦江与苏州河是中国近代水上运动发源地,积淀深厚,却没能充分释放水面功能。”在她看来,水域使用存在涉及多部门协调、与通航存在冲突、配套设施匮乏等问题,长期制约着项目的普及。

  如今,普陀区的试点正在打破这些壁垒。根据规划,2025年9月17日至2026年9月16日,祁连山南路桥至长风公园码头3.8公里水域将开展试点:工作日6至8时、15至18时,周末及法定节假日6至9时、14至18时,该水域实施封航管制,专门为水上运动预留空间。“市民可通过合作赛艇公众号预约,后期还会上线专门平台提供服务。”陈珊介绍道。

  这一试点正是“一江一河”规划的重要落子。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落实国家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政策,上海正全力推动苏州河水上运动常态化,“2025年丹巴路码头新建的运动中心,将以赛艇、皮划艇为主,桨板、龙舟为辅,重点满足群众性运动需求。”

  兴盛背后的隐忧:安全管理的必答题

  申城水上运动热度攀升的同时,安全隐患也随之凸显。“野划”——未经许可私自下水运动的行为,已然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

  “上海水资源丰富,但适宜游玩的规范水道不多,不少人选择野划,却不知道通航水道里藏着致命危险。”子鹊应急救援负责人洪運寅语气凝重地说,野划水域没有救援保障,一旦发生抽筋、艇体破损等,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救助。更危险的是与公务船、旅游船的碰撞风险,“大船驶过的浪涌可能瞬间掀翻小艇,没穿救生衣的人几秒内就会陷入险境。”

  陈珊也遇到过类似的情景:“曾有市民带着桨板私自下水,称自己‘会游泳不怕’,可他不知道开放水域和泳池完全不一样,暗流、水下障碍物都可能引发意外。”这种盲目自信,往往容易酿成悲剧。

  安全管理的困境,根源在于前期制度与配套的缺失。金晶指出,苏州河作为公共水域,使用涉及交通、公安、水务等多个部门,审批流程复杂且缺乏明确准入标准;同时,中心城区公务船、旅游船航行与运动水域存在时空冲突,“没有清晰的权责划分与协调机制,安全保障就无从谈起。”此外,除了现有游船码头,沿岸几乎没有专用水上运动配套设施,“连基本的更衣、存艇、应急医疗空间都没有,规范开展运动根本落不了地。”

  这些问题并非个例。市体育局坦言,此前水上运动推广一直受限于设施不足与管理分散,“俱乐部想组织活动,得挨个部门报批,耗时又耗力;爱好者找不到规范场地,只能冒险野划,形成了恶性循环。”

  黄浦兄弟俱乐部主管AlexSancheS对此深有体会。他的俱乐部训练基地在川沙,队员实训得去40公里外的水域。得知苏州河水上运动中心开放后,他表示希望申请将训练转移过来:“这里有固定航道、专业救援,会员参与热情也会明显提高。”

  码头织防线:从准入到救援的全链条保障

  苏州河常态化水上运动的启动,正是上海破解安全难题的实践样本。在普陀区试点水域,水上运动中心、救援团队与运营方联手,织起了一张全链条的安全防护网。

  准入环节首先设下“安全门槛”。“我们建议12岁以上且具备游泳能力的人参与,这是自救的基础。”陈珊解释,所有参与者必须先通过安全培训,掌握水域规则、应急手势与救生设备使用方法,“培训不合格绝不允许下水,就算是资深爱好者也不例外。”

  专业人力与设备保障紧随其后。中心的教练员都具备救援资质,运营期间有两艘救援艇全程巡航,“每艘艇配4名救援人员,携带救生圈、急救包等装备,航道两端还设了固定观察点,实现无死角监控。”洪運寅补充道,救援团队实行“8人次/天”值守制,上午下午各4人,指挥中心24小时监测水域动态,“一旦接到求助或发现异常,救援艇能迅速赶到现场。”

  救生装备的细节更见用心。“我们配备的重型救生衣能同时承载救援者与被救者,避免救人者遇险;所有参与者必须穿浮力达标的救生衣。”洪運寅告诉记者,“每艘救援艇还配了AED急救装置。”

  预约制度则从源头把控人流与安全。“市民须通过公众号预约,选择项目、时段并提交健康声明。”陈珊说,目前中心已与30余家上海本地俱乐部建立合作,“个人爱好者必须由俱乐部教练带领下水,禁止单独行动。”

  机制破壁垒:从专班到政策的系统性支撑

  现场保障是“治标”,机制建设才是“治本”。上海正从试点探索到政策完善,逐步构建起水上运动的制度保障体系。

  跨部门协同机制率先落地。市体育局牵头成立了苏州河常态化运动试点工作专班,由普陀区政府与市体育局共同负责,联合市住建委、交通委、水上公安局、水务局等部门及久事旅游等企业,“专班每周开例会,专门解决水域协调、安全防控等问题,把各部门职责理清楚。”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和交通委协商确定封航时段,和水务局建立水质监测联动机制。

  据悉,目前上海已建成8个苏州河游船码头、18艘游船,开设20余种游览航线,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试点区域正依托丹巴路码头升级改造,“新增艇库、更衣室与应急医疗点,引入专业企业负责设施运营。”该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整合沿岸空间,完善“一河多点”网络。

  除此之外,市体育局正研究出台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对入驻的俱乐部、运营企业提供场地补贴、审批绿色通道等支持,“召集市龙舟协会、帆船帆板协会等单位,制定项目落地办法,明确运营主体准入标准——必须具备相应资质、配备专业教练与救援团队,才能参与试点。”同时,专班正在制定水域使用报批流程,“简化手续但不降低标准,让规范运营的企业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