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我国濒危动物的保护现状怎么样?大象集体“出走”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保护自然是一道生物题还是一道经济题?10月23日,“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开幕,在为期一周内,公众通过名人讲坛、市民践行等活动,来感受生物多样之美,点燃对绿色生态保护的热情。
生物多样性框架已初步形成
关注濒危动物保护,这是此次自然保护周所关注的一大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在名人讲坛上指出,地球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孕育了约1400多万物种,而目前全球有100万物种面临灭绝风险,物种灭绝速率比正常高出100~1000倍。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魏辅文表示,多达43.1%的两栖动物、29.7%的爬行动物、26.4%的哺乳动物、20.4%的鱼类、10.6%的鸟类濒危。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近期在我国昆明顺利召开,明年上半年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决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魏辅文透露,目前框架的初稿结构已基本形成,多项重点指标已经量化。比如,确保至少20%的退化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未来10年,使全球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得到保护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对人类特别重要的区域;防止外来物种引进或定居,或使其引进率和定居率至少降低50%;使进入环境的营养物质流失至少减少一半,农药至少减少三分之二,消除塑料废物排放;每年至少减少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改革或取消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补贴,每年至少将其减少5000亿美元;资金支持每年增加至少2000亿美元,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金每年至少增加100亿美元。
在框架草案中,野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也被纳入到了指标中。而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已经走在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前面。魏辅文表示,中国采取多项措施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比如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协调机制,以及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同时,持续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截至2018年底,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引领全球绿色增长等等,目前,中国物种受威胁状况在明显改善,2004—2015年,大熊猫、东北虎等109种兽类受威胁状况改善。截至2018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魏辅文表示,中国在生物关系方面的研究已与国际并跑,在某些研究领域出现领跑的态势。
同时,魏辅文也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由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变,以及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保护地、农田与其他国土空间;推进海洋国家公园建设,加强海洋保护等。
“大象回归”后的家园保护
今年,15头亚洲象离开“家乡”西双版纳北上跨越了半个云南省,一时间引发全球关注。大象北迁说明了什么问题,长期致力于亚洲象种群研究和保护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在此次自然保护周上道出了答案。他表示,今年其实不止“小断鼻家族”北迁,还有一支象群一路南迁。“不管是北迁还是南迁,我们将它们看成了象群向外扩散。”张立指出,象群扩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种群的增长,加上栖息地的减少。
张立透露,近年来随着保护的深入,亚洲象种群正在按照每年4%~5%的速率稳步增长,目前中国境内约有300头野生亚洲象。但让张立感到担忧的是,适合大象生存的栖息地正在减少。目前,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区的分布是支离破碎的,60%至70%的亚洲象分布在保护区之外。近20年以来,亚洲象的栖息地缩减超过40%。从1975年到2014年,西双版纳地区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86%。橡胶种植面积超过了39万公顷,即3900平方公里。2005年普洱茶价格飙升后,茶园种植面积从1万公顷再次增至7万公顷,侵占了大面积的大象栖息地。“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大象的栖息地带来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如果这种严峻的趋势不改变,我们经过模型预测,到2050年,整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适应栖息地面积会再减少45%。”张立说。
尽管只有300头亚洲象,但近年来人象冲突的事件却一直不断。西双版纳州2010年大象造成的损失达437万元,而到了2020年大象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了2200万元。每年西双版纳州还有数人被大象踩踏致死。大象与人类生活区频频发生冲突,就在于人们侵害到了大象的栖息地,将生活区搬到了大象的“家门口”。于是在保护区之外生活的大象,会靠吃附近村庄的粮食生活,繁殖也更快,越发加剧由于大象造成的农业损失。因此,改造保护区之外的栖息地就变得格外重要。
他透露,十四五期间亚洲象国家公园已被列入计划中,他希望通过国家公园项目的设置,让更多的野生动物能像大熊猫一样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
花钱保护大熊猫,值吗?
自然保护不是光投钱见不到收益的事情,它的经济价值是可衡量的。在长达50多年的大熊猫保护进程中,常有人问,花费大量资金保护大熊猫,值吗?张立就用一系列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2010年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供给与调节服务价值为18.99亿美元,文化服务价值为7.09美元,合计26亿美元。如果文化服务价值扩大到全球人口,则总价值可达69亿美元。而2010年大熊猫保护总投入为2.55亿美元,产出与投入比为102,即投入一块钱,得到的经济效益是10.2元。
因此,在许多自然保护专家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经济可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葛之葳看来,碳中和不是简单地节能减排就能做到,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减排是不可能减到零,因此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实现正负平衡的“碳中和”才是发展之道。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成本低,附加值高。据他介绍,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了30%人为碳排放,森林贡献约为80%,其中大部分自然发生,因此林业是成本较低、经济可行、具有多种效益,可和适应措施相结合的减缓措施之一。但葛之葳指出,要多营造碳汇林,减少“碳源”林,因为天然林的生态复杂性和多样性带来了高碳汇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60%-80%在地下,森林土壤碳率部分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56%。”葛之葳表示。
他强调要加强森林碳汇功能,建立第三方监督的碳汇造林、营林标准化管理制度,明确森林经营的碳汇功能,建立以提升生态系统生物量为目标的森林管理技术体系,同时尽快建立以区域生态补偿为目的的区域生态价值转化平台。
相关链接
上海市民践行生态保护
上海的生物多样性也十分丰富。据统计,上海分布有原生植物8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七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中华水韭等;上海记录陆生野生动物600余种,其中鸟类有500多种。昨天,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主办了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生态践行活动,近百位嘉宾、市民和志愿者将通过“生态体验行”,来践行本届自然保护周的主题“呵护多样之美,共建生态之城”。
本次活动以“生物多样性”为主线,主要由启动仪式和生态体验行活动两部分组成。启动仪式结合上海自然生态视频剪辑,专家和小学生对话“鸟类生物多样性”等形式,展示上海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和生态之城建设的成果。生态体验行活动共设置10个科普展位,包括海洋蓝碳之约、镜片里的苍穹和云间飞羽等内容,其中上海市林业总站的主题是“爱‘沪’野生动物”,上海动物园以乡土蝴蝶和蝴蝶折纸为特色,上海植物园展示“多彩树叶和昆虫”,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科普城市困难立地造林。上述生态体验行活动通过闯关盖章的方式开展,让参与市民在互动游戏中体验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接下来一周的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全市动植物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科普活动。市民可根据相关安排,前往上海植物园观赏秋季花展,走进上海动物园探秘“飞舞的精灵”,相约共青森林公园享受菊花盛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此外, “绿化大篷车”开进广场,园艺大讲堂走进公园, “清洁湿地”进入保护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使自然保护意识融入百姓生活。通过邀请市民走进公园绿地和自然保护区,走出家门、亲近自然,亲身体验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之城建设成果,感受上海城市客厅温度,增强市民群众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