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名来自湖北武汉的网约车司机晒出自己2021年上半年的乘客未支付订单,总计约200元。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中搜索“未支付车费”,相关结果约2500条。(10月21日《工人日报》)
乘车付款,天经地义,没想到的是,有的乘客却蓄意“逃单”,让网约车司机很是受伤。而网约车司机遭遇“逃单”的不是个别。
据了解,为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留住客户,大多数打车软件都会设置先用后付的机制。如果乘客忘记支付,平台会发消息提醒乘客,司机也可以在后台拨打手机号码索要车费。但这个号码是平台为了保护乘客隐私而设置的虚拟号码,一周后,号码就会失效,一旦乘客失联,司机就打了水漂。如今,乘客“逃单”的方式可不少:有的通过注册多个打车软件,逃单后便不再使用该账号;也有乘客购买一次性手机号注册打车,这样就可以多次逃单。面对蓄意“逃单”,平台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表示,经审核会对未付款乘客进行发单拦截和催款提醒,并建议司机在乘客下车前与乘客友好协商在车内付完款再下车。显然,这样的办法并不靠谱。关键的一点是,逃单的损失不是由平台承担,而是由司机承担,这并不公平。
网约车平台与乘客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乘客逾期不支付乘车费用且经催告后仍不履行支付义务的,平台方有权拒绝为乘客继续提供服务;乘客知悉并同意平台有权视情况将违约信息交给第三方征信机构。乘客之所以敢逃单,是因为付出的违约成本并不高。如果网约车平台依法追责,而且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虚拟号码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乘客的逃单成本就提高了,与他们的征信挂钩,自然也不敢轻易逃单。现在乘客逃单被发现后受到法律惩罚的概率实在太低,这也让一些人频频逃单,并“乐此不疲”。可一旦平台加强监管,增加发现的概率,同时加大惩罚的力度,恐怕就没有几个人敢以身试法了。
虚拟号码不能成为“逃单”的利器,需要职能部门用技术手段管好虚拟号码,增加惩罚成本,提高“逃单”发现率。同时,从机制上对逃单进行前置约束,保障司机权益,而不是由司机独自承受“逃单”的成本。“逃单”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因此必须提高其违法成本,不让虚拟号码成为“逃单”的“工具”,让“逃单”彻底销声匿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