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10月23日,在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游览区,一名游客突然下车,冲向了虎群。这一幕被后方的游客拍了下来,发布到社交平台后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大呼危险,并质疑游客遵守规矩怎么这么难?(10月24日《北京日报》)
百家讲:
从擅自穿越景区的乱象来看,规则意识的缺失,不单是个人认识不足,而是违规的代价过低而致。 “与虎谋面”有丧失生命的风险,如此高的成本足以让人心存戒惧,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过,侥幸心理加上好奇心的驱动,总会有人以身犯险并从中寻找刺激。
于景区而言,对无视规则和不服从管理的游客,应当纳入“不受欢迎的群体”,可运用诚信惩戒机制,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进入园区的资格。同时为了提高信用惩罚的威力,其他类似的景区都可以采取一致性行动,如此也能减轻景区自身的管理压力和风险,尽量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旅游行业已建立了明确的信用惩戒机制,应最大化发挥其惩罚性功能,制度不虚置,规则才有约束力。
除此之外,法律干预也不应缺位。擅自冲向虎群的行为既违反了道德,又违反了法律,应当依法给予惩罚。比如可以按《治安管理法》的相关条款,结合擅冲行为的性质、影响、危害、情节、后果等综合因素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行政拘留,或罚款,或两者并用,不能因惩戒缺位而让规则失去存在的意义。事实上,从治理擅自穿越景区的法律实践来看,以罚款、行拘和赔偿性支付救援成本为内容的叠加性惩戒,是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的。——唐伟
事由:
“贴牌”在当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典型的当数南极人,网上铺天盖地的南极人产品,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南极人自己生产的。像南极人这样靠“商标授权”做着几乎“无本万利”生意的品牌还有不少,且有从服装纺织业扩散到其他行业的趋势。(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
百家讲:
贴牌在法律层面是不违法的,这类模式市场上也相当常见。但“贴牌”导致的一些市场乱象,不可不引起重视,近些年,一些品牌授权企业疏于对“贴牌”企业的严格把控,质量问题频发。
品牌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创立到打响知名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更饱含着企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创造。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贴牌生意中,最重要的还是“牌”,要想保住“牌”,关键是如何在授权的同时,继续控制质量,离开了质量就不可能有品牌。
因此,贴牌在法律层面虽然不违法,但企业如果为了短期的收益,而忽视了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对“贴牌”产品的质量把控不到位,无异于竭泽而渔。毕竟,消费者不管你是贴牌还是代加工,只知道买的是你这个品牌,品牌美誉度下降,最后溢价能力越来越低,品牌就越做越烂,最终毁掉的是品牌本身。——谢晓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