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马晓杰
本报讯 如今,沉浸式剧场成了都市年轻人的一大新潮“打卡”去处。在浦东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全感官浸入式悬疑剧场《法医秦明——尸语者》人气颇高,该剧改编自秦明的小说《尸语者:公安厅从未公开的法医禁忌档案》。在《法医秦明——尸语者》中,观众将身披白大褂化身一日“实习法医”,全感官浸入式地与剧中的“法医秦明”一起拨开迷雾,解开案件的密码。日前,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两名法医也走进剧场,带剧场观众了解更多“法医秦明”背后的警察故事。
“法医工作相对辛苦,因为是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忙的时候整晚都不能睡觉,我也因此养成了睡得不能太死的习惯。”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法医丁杨在剧场内与观众分享着作为一名现场勘查的法医工作上的点点滴滴。一名真实法医的日常工作可能和百姓想象的不一样。不是每天都有惊心动魄的大案子,在丁杨的日常工作中,更多是意外案事件,需要他到达现场勘验排除他杀或排除其他情况。然而,法医的经验就是在不断地勘验这类现场中积累的。因为看多了相对正常情况,就会对“异常”的情况格外敏感,而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说明可能碰上大案子了。
由于经常要24小时值守,丁杨对电话铃声特别敏感,深夜铃声一响,他大概率知道又有一个现场等着他验明真相。法医进行现场勘验也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环境很恶劣,比如遇到暴雨、高腐尸体等。在丁杨的法医生涯中就有这样的危险时刻,当时是一名老年死者,倒在楼栋绿化带墙边。丁杨与同事一起负责勘验,丁杨正准备查看尸体,发现死者周围有“滋滋”的声音,仔细一瞧,发现死者背部紧靠空调外机壳,偶尔冒出细小的电火花。他和同事立刻退了出来,请电力部门调查是否发生漏电。他们关闭电闸后才进行后续工作。事后,丁杨与同事想起此事,还是有些后怕。之后,丁杨在勘查箱里备了一支电笔,只有做得更细,才能发现案件中的更多情况,同样也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在丁杨介绍后,在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生物物证检验鉴定工作的女法医李海燕也为观众带来了自己的分享。对于她来说,每个刑事案件现场留下的生物信息就是一个个密码,李海燕与同事要做的就是破译这些密码,还原案发过程,维护司法公正。虽然,幕后追凶没有现场追凶的惊险刺激,也鲜有与犯人正面交锋的机会,但是法医们往往有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本领,用科学还原案件事实,让无声的“证人”开口说话。
2002年,浦东川沙地区发生一起抢劫并杀害出租车司机案件,由于当时客观条件及技术条件的限制,这起案件始终没能侦破。近年来,随着刑侦技术的升级及高精尖设备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物证检验的准确度、灵敏度,更拓宽了物证检验的广度。针对这起积案,李海燕与同事们采用了新型技术分析系统,综合研判这起20多年前案件的证物,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让这起多年未破的案件得以告破。无论是10年还是20年,无论是天涯还是海角,一代接一代民警前赴后继,将逃犯缉拿归案,让正义永不缺席。
在李海燕看来,法医不仅要看,还要近距离接触尸体。面对不同情况下的尸体,这对于生理、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虽然有时候感觉很累很辛苦,但是每当她从现场生物物证中找到蛛丝马迹,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时,那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满足感,更让李海燕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此次真法医走进沉浸式剧场,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到了每一起案件侦破的不易。其实除了丁杨与李海燕,还有更多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刑侦人在破案的路上奋勇前行。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