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化解纠纷,诉源治理,陆家嘴法官有了新解法

看楼宇法官工作室解决“楼里那些事”

陈颖婷/曹赟娴

本文字数:2910

法官指导调解员调解案件

午休时间,白领到工作室进行法律咨询

  □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曹赟娴

  迤逦而来的黄浦江,在陆家嘴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这里“三件套”比肩而立,联手勾勒出上海的天际线。背后285幢商务楼宇参差林立,不仅代表了建筑上的高度,更是4万多家企业、50多万从业者共同打造出的最为活跃的经济高地。

  与此同时,多元矛盾随之出现,如何“破局”,推动纠纷及时高效化解,让“金融区、商业区、居民区”和谐共生、融合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法官工作室开到了楼宇之间,探索诉源治理新解法。2023年以来,楼宇法官工作室已化解涉楼宇纠纷1000余件。

  “案子还没开庭,钱就全都拿到了!”

  位于陆家嘴地区的一家建筑头部企业上了法庭的“重点名单”。原因无他,该企业迟迟不支付货款,被多家个体工商户起诉,2023年以来法院已经收到21起相关案件,货款金额达860余万元。

  名单上,还有10多家纠纷多发、风险较高的企业,这是陆家嘴法庭结合涉诉情况、对涉楼宇纠纷市场主体进行“精准画像”,动态建立的“重点关注企业名单”。

  重点名单、重点处理。“这些案件涉案金额高,被拖欠主体又都是小微个体工商户,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法庭随即召开专业法官会议进行研判,并启动“红黄绿”三色纠纷分级预警、处置机制,对该系列案件进行“红色”预警。

  由庭领导直接负责、资深法官参与的工作专班开始运转。“20多件纠纷即将进入审理阶段,后续要是钱没拿到,纷争更是源源不断。”作为专班一员,陆家嘴法庭负责人韩伶实地调查后认为,“更为棘手的是,该企业下属有众多的子公司、分包公司,责任范围较难界定。”

  “结”如何解?法庭一鼓作气,以“楼宇法官工作室”为平台,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牵头协调下,推动召开了府院联动工作会议,街道、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齐聚,共同研究如何发力。

  经过深入研讨,解纷方向明确下来,先由法官联系实际承接项目的分包公司进行释法说理,街道司法所、营商办等从各自端口出发,与该头部企业跟进沟通,由总部做好兜底还款准备。

  多管齐下之后,分包公司最终答应尽快支付。当最后一笔欠款打入原告的账户,他特意给法官打来电话:“我们本来做好‘长期要账’的准备了,没想到,案子还没开庭,我们的钱就全都拿到了!”

  另一家建筑企业,则是因为拖欠40余名工人的薪资,被法庭列入了“重点名单”。有了此前的经验,法庭快速响应,着手进行纠纷治理。

  这次府院联动会议上,建筑企业的相关代表也坐在了现场,街道、司法所、派出所等齐做工作,法官从旁提供专业协调指导,最终企业同意,从尚未支付分包商的工程尾款中先行支付工人工资。

  有了成功案例的示范,其余当事人纷纷以此为参照,自行协商调解。“保住头部企业的商誉,守住小微企业的生命线,护住劳动者的血汗钱,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法官卢贤凤说道。

  一案止百争——精准识别、类案专办、府院联动、个案示范、能动履职“五合一”工作法,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实现最好的化解效果,陆家嘴法庭找到了解法。

  启动“红色”预警,化解拖了五年的难题

  一边是头部企业云集,一边是居民社区密布;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另一边早年建成的老小区出现沉降等问题……新旧交织的“二元结构”矛盾在陆家嘴区域尤为明显。

  某楼宇项目从2018年开工起,就引发临近的3个小区居民不断投诉,5年过去了,双方就赔偿金额仍在拉锯。2023年初,5户人家决定通过诉讼方式维权,起诉到了浦东法院。

  法官初步调查发现,这几起案件背后,还有47户同样受到影响的居民在关注,纠纷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为一场群体性事件。“红色”预警启动,陆家嘴法庭立即成立专案专班,开展解纷。

  走!先去现场看看!“您详细说说是什么情况?”来到居民家中,法官一边记录一边认真倾听。

  “法官,您看看,他们施工之后,我家这面墙就开始泛黄开裂,您说这个钱该不该赔?”居民们语气很冲。

  周围其他几个邻居听到消息也聚了过来,大家情绪颇为激动,你一言我一语:“我家洗手台沉降了,自己修理花了不少钱!”“嚯!我家天花板上出现了一条裂缝!”“都拖了5年了,必须要给我们一个说法!”……

  挨家挨户走访下来,法官心里有了主意,“居民的预期赔偿金额与大楼责任主体愿意承担的金额之间有差距,需要双管齐下。”

  主体的赔偿金额要更有诚意——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政法委牵头,陆家嘴法庭与街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大楼主体召开协调会,从专业法律角度出发,指导制定了更加合理妥当的补偿方案标准。

  居民的预期金额要回归理性——法官先后数次上门,一家一户做工作。经过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持续5年之久的积怨得以化解,周边尚未起诉的47户居民的补偿方案也一并得到了兑现。

  前端、法院指导,中端、法院协同,末端、法院托底,全链条精准施策,“小法庭”做起了社会治理的“大文章”。“我们找准角色定位,既走到群众身边,又走到各部门身边,各展所能、通力合作,才能让诉源治理工作更有成效。”韩伶说道。

  退票还要请假,精准解忧开“良方”

  化解案件是“治标”,深入探究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才能“治本”,尤其是在业态复杂的超大城市,延伸审判职能,抓前端、治未病格外重要。

  一起互联网购票纠纷引起了法官励希彦的注意。消费者反映,某网红场馆的退票制度十分严苛,对时间、方式都作了超出合理范围的规定,“退一趟票还要请假,跑上大老远”。

  陆家嘴区域,坐拥众多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线上购票,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渠道。励希彦跨前一步思考,场馆为遏制黄牛,采取严格的退票制度,是否伤及了普通消费者?除了在退票环节设置条件,还有哪些合理有效的举措,可以解购票难题?

  不久后,一份司法建议书送到了该场馆的票务负责人手中,就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与净化网络购票环境等提出了建议。

  “即使贵馆可能是出于遏制黄牛的考虑,但不应以牺牲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代价”“建议修改购票须知,删除存在限制消费者退票权的内容”“建议设定个人购票数量及时间上的限制,尽力排除黄牛代为购票的现象”……精准“把脉”、有的放矢,在后续沟通中,法官提出了更多、更细致的建议,成为场馆改进的有效抓手。

  反馈来得很快,不但购票条款作了修改,新的票务管理制度不久后也制定了出来。近年来,陆家嘴法庭针对工作中发现的宠物行业漏洞、社会治理薄弱环节等发出多份司法建议,反馈率达100%。

  除了开好司法建议这一“良方”,法庭还提供不少“配套工程”。今年3月起,陆家嘴楼宇的“打工人”们午休时间多了一个新去处:“法官有约·午间沙龙”。法官定期来到楼宇法官工作室,和白领们围坐一起,谈论的话题五花八门,企业背调、劳务用工、宠物消费……普法种子在楼宇之间生根发芽。

  “聚焦预防、疏导、修复的全链条环节,让矛盾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从法治维度上回应超大城市核心区域的治理课题。”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毛海波道出了初衷。

  2023年以来,陆家嘴法庭受理的23批涉楼宇群体性纠纷、涉诉1900余件,已通过庭外和解、调解确认等方式化解近7成,服判息诉率达98%。

  忧解了,心也近了,正如一位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所写——“零距离司法阳光暖人心,全方位为民解忧连心线”,“五合一”工作法正在经由实践检视,为区域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活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看楼宇法官工作室解决“楼里那些事” 陈颖婷/曹赟娴2024-04-22 2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