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招聘变“培训”?“用人”只为骗人!

上海警方今年打掉“招转培”诈骗犯罪团伙12个,涉案金额近4000万

陈颖婷

本文字数:1449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广大高校毕业生也迎来了求职、入职高峰。然而,一些所谓的“用人单位”或“培训机构”,却打着“包就业”“包接单”“包高薪”的幌子诱导求职者参加“培训”,骗取高额培训费用。针对求职市场上出现的以“高薪招聘”为诱饵实施“招转培”诈骗的犯罪活动,上海警方重拳出击,全力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昨天,记者从市公安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已打掉“招转培”诈骗犯罪团伙12个,侦破案件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人,涉案金额近4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此类“招转培”的诈骗团伙,运作方式十分隐蔽,从近期破获的案件看,犯罪行为特点明显。首先是“高薪”诱骗。不法分子以“高薪工作”“稳定兼职”为名,在与求职者取得联系后,通过伪造的聊天记录、成功案例等虚假信息,逐步引诱求职者认为就职“包高薪”、兼职“包接单”。随后,不法分子或是诱导求职者进行线下面试,以求职者能力不足为由,要求求职者到其负责经营或有招生提成的相关培训机构参与线下培训班,或是引诱求职者购买线上培训课程。让求职者误以为只要参加培训就能获得高薪兼职,学成后还有机会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听上去很有诱惑力。

  其次是“网贷”陷阱。对于培训费用,不法分子会以“边培训边接单”“分期付款”为名,诱导求职者前往指定的贷款平台进行借贷,分期支付上万元的培训费用。而此类“培训贷”多为消费贷,年利率大多超过5%,一般要求分成12期在一年内完成还款。也就是说,求职者不仅每月要支付高额培训费,还需要支付贷款产生的大额利息。倘若求职者要求中断培训,不法分子则拒不退款,并且要求求职者立即付清所有贷款,或者赔付一大笔违约金。

  再有是“劣质”培训。所谓的“专业培训”课程内容与不法分子所吹嘘的严重不符,基本都是在网上可以查到的信息,不具有任何专业培训价值。培训期间,不法分子或是在群内不定期派发小额报酬的任务单,或是伪造“完成培训的求职者”获取报酬的虚假订单,以“稳住”求职者。当求职者完成培训后,不法分子则会以“培训积分不够”等各种理由搪塞,求职者根本没有兼职接单的机会。不法分子还会在求职者培训结束后,为其提供免费的简历包装、面试辅导、岗位推介等服务,以此蒙混拖延,逃避打击。

  另外是“黑灰”引流。在“招转培”诈骗案件中,最初不法分子的引流手法大多是在互联网上发布“高薪招工”等虚假广告信息,吸引求职者主动“上钩”。结合目前情况,警方发现,有的犯罪团伙还会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大量求职者信息,衍生出了一系列购买、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黑灰产违法犯罪活动。近期,刑侦总队会同徐汇公安分局打掉了一个冒用招工公司名义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经查,该犯罪团伙已非法获取并出售1.4万余条姓名、手机号等公民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在非法购买求职者个人信息后,再冒用相关招工公司名义与求职者取得联系,进行后续诈骗活动。

  警方提示,“零门槛”就能直接面试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极有可能涉及虚假招工等欺诈陷阱,求职者看到此类信息应提高警惕,切勿轻信;求职者可通过用人单位官方途径对外公布的联系方式,咨询核实用人单位、招聘职位和薪资待遇情况。应聘工作过程中,对于用人单位要求预先缴纳“培训费”等各种费用的情况,应谨慎对待。求职期间应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切勿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或是办理贷款等业务。求职过程中,要保持与学校、亲友的沟通,理性判断、谨慎选择,避免落入“招转培”诈骗陷阱。一旦发现遭遇诈骗,请及时报警求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头版 A01招聘变“培训”?“用人”只为骗人! 陈颖婷2024-05-17 2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