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传承复旦创校精神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复旦大学法学院的育人理念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王志强

□法治报记者  徐慧

民国三年(1914)的一则法科生招生启事,开启了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发展之路。时至今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成为复旦法学院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培养的学生们能“不仅关注于一时一地,而且要有更大的关怀,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前途大势;这也是复旦创校之初的精神传承。”

院史背景

培养学生更广视野、更大关怀

“1914年2月,复旦公学以校长李登辉的名义,在《申报》连续多日发布法律科招生启事,招收60名学生。同时,开设有法学类课程,由王宠惠等执教。因此,复旦大学法学教育确实可称‘开南方法科教育之先河’。”王志强介绍。

1929年,复旦大学正式创设法律系。诸多法学名家先后汇聚于此,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任职,形成了复旦法学特有的精神特征。后经多次改组与调整,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复旦法学精神始终薪火相传。

新法学院成立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法学硕士二级学科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法学本科专业,以及全英文“中国商法”国际硕士项目。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并获批设立教育部和上海市“复合型”和“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近年来,复旦法学院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2000年至今,累计为包括公检法司在内的上海政法系统和律师界培养两千多名在职法律硕士,在提升上海政法干警的整体素质方面贡献了力量。

复旦法学院教师也积极投身于服务全国、服务上海的大局,多位教授受聘或受邀参与国家和上海的法治建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层面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特别是主动服务于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如孙南申教授受聘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董世忠、张乃根、龚柏华教授担任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成员,等等。

复旦的创设背景与法学院的发展历程都对复旦法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有不小的影响,王志强说,“希望学生能成为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兼具综合素养和技能。法学是要解决社会综合性问题的,而领军人才更是要形成一种带动力、引领力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不仅关注于一时一地,而且要有更大的关怀,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前途大势;这也是复旦创校之初的精神传承。”

淡化专业

提升复合型与国际化

复旦大学从十年前就开始书院式的教育方式,目前有五个四年制住宿书院,分别以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志德书院,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原名志德)先生;腾飞书院,纪念老校长李登辉(字腾飞)先生;克卿书院,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字克卿)先生;任重书院,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字任重)先生;希德书院,纪念复旦历史上的首位女校长谢希德先生。

法学院本科生就读于志德书院,修读通识类、基础类和专业类三大模块的课程,夯筑宽厚学养,塑造完善人格,陶冶复旦精神,并为后三年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书院一年级的课程淡化专业内容,大类课程涉及法学专业的仅法理学、宪法及经济法三门。同时,对法学硕士,要求跨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选课,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复旦法学院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发展道路。与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法学院等三十八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稳定的院际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开展交流学习。复旦法学院的留学生教育也走在国内前列,在本科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2010年起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商法”国际硕士项目。此外,复旦法学院今年招收第一届的“法律硕士双硕士国际班”,该项目学生在第二学年将被派往美欧等国的院校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这也是复旦法学院不断提升学生国际化的一种新尝试。

复旦大学法学院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代表队一举夺冠,队员严嘉、季翔为法律系学生。2001年以来,法学院先后有九个班级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级本科班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法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一项。2003年,复旦大学代表队获“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比赛。2014年以来,在优秀教师指导之下,法学院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模拟法庭比赛共计24场,并连创佳绩,先后获得团体及个人奖项26项,在质和量上皆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趋势。2017、2018年,在学院支持下,复旦法学院学生参加在日内瓦举办的世界(曼德拉)人权模拟法庭比赛,取得了优秀成绩。

未来规划

优化师生比增强科研力量

提及法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王志强说,“未来我们计划控制招生规模、增加师资力量,优化师生比”。

目前复旦法学院的师生比超过1:20,这样的状况在王志强看来并不利于学生的获得感及老师的成就感,也间接影响到教师对于科研的投入。一位教师如果需要指导二十多位学生,则要么敷衍教学,要么弱化科研。复旦法学院已启动师资博士后机制,并拟进一步控制招生规模,希望有效优化师生比,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同时解放老师的精力,更多投入研究工作。

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复旦大学法学院还在不断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法学院将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鼓励具有公共问题意识的研究,在纯学术研究与智库型政策研究之间取得平衡。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