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这座垃圾处理站为何坏了2年也不修

市人大常委会就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人大代表们检查界泾港菜市场湿垃圾处理情况 李惠芳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近一年,一年来垃圾分类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垃圾分类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条例落实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日前,市人大常委会来到浦东、青浦、嘉定等区,就《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就近处置如何叫好又叫座

6月11日,检查组一行来到了青浦界泾港菜市场。一走进菜市场,尽管市场内人头攒动,但菜场的地面却十分干净,每隔几个菜摊就能见到一个分类垃圾桶。前来买菜的市民都能自觉地按照垃圾的种类,分门别类地投放。摊主告诉记者,每个摊位都备有干湿垃圾桶,“我们拣菜产生的垃圾也都会放进湿垃圾桶,然后按时投放。”摊主说。

走出菜场大厅,在市场一角的垃圾处理站,检查组发现了几个“庞然大物”。菜场管理方告诉检查组,这几个大机器就是垃圾处理器,菜场产生的湿垃圾送到该机器中,能够就近处置。“但机器自从2017年由街道购置后,才使用了几个月就发生了故障。”该工作人员对此颇感无奈,“我们也去厂家报修,但修理费实在太贵了,我们只能作罢。”

经过进一步了解,菜场方面闲置机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用起来“不划算”。工作人员给检查组算了一笔账:使用该机器必须用到麦秸秆等耗材,按照菜场每日生产垃圾体量,耗材就要用5大包。“机器运行的各项费用每天在2000元左右,而我们现在将垃圾送往集中垃圾处理站,所花费的仅仅为1200元。”该工作人员还指出,机器处理垃圾的种类不够丰富,“它只能处置菜叶等湿垃圾,对于肉类等富含油脂的垃圾,处置能力不强。”

“我们希望垃圾处置既方便又经济。”该工作人员说。对此,检查组表示应当关注就近垃圾处置的效果。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认为,就近处置是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就近处置机器的效能需要后续评估。她说,目前本市使用垃圾处置机器的小区和菜场很多,使用的机器也不尽相同。“哪些机器使用效果好,可以设立一个产品推荐目录。”许丽萍希望垃圾处置机器闲置的现象越来越少,从技术上来保证垃圾就近处置叫好又叫座。

“三驾马车”配合不到位

执法检查期间,不少区反映垃圾分类实效还有待提高。金山区副区长邱运理说,在定时定点投放时间外,一些居住区点位上还存在少量垃圾乱扔、散落等现象。误时投放点上,如果没有志愿者,还存在垃圾混投现象。松江区副巡视员孙伟说,部分时段、个别区域、有些环节,源头分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居民尚未养成自觉分类垃圾的行为习惯,在非定时定点投放期间、一些开放式小区的分类实效不够强。

“三驾马车”配合还不到位。一些居住区内宣传告知有效性不足,“一小区一方案”具体措施没有落实细化,部分小区仍然采取点位时间“一刀切”,没有合理设置投放点位置及开放时间。部分小区物业配合度还有待提高,志愿者巡查机制还有待完善。在孙伟看来,个别小区的“定时定点”投放制度推进过于简单化和粗线条,少数“定时定点”社区出现垃圾投放不规范、“误时投放点”垃圾不分类、湿垃圾破袋投放后存储异味扰民。此外,快递和商品包装物减量、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菜场湿垃圾用于农业有机肥生产等源头减量制度执行尚不到位。

重点场所、人群分类投放质量不高

与居民区垃圾分类投放的成效相比,单位分类达标率明显较低。孙伟说,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分类投放质量不高,单位分类达标率低于居住区,餐饮场所、菜场、机场、车站等公共特征明显的单位分类容器规范性和分类实效性明显落后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分类实效居于中等水平。究其原因,还在于特殊群体宣传不够深入,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不高。因此,执法检查的针对性有待增强,需要对少数物业企业分类投放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市民屡教不改混合投放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邱运理也认为分类收集设施有待规范。目前居住区、单位等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基本到位,但还有一些居住区、单位的分类设施设置不规范,缺乏定期维修管理,标识错误等问题依旧存在。居住区内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造成垃圾房管理不当,垃圾桶乱摆放,无法入库,周边环境不佳。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