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圆明园罹劫160周年感怀

□齐世明

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正置身京华深秋,我脚步沉重,彳亍于圆明园。似乎触景生情,油然想起圆明园遗址公园2010年10月18日向全球发出的针对流散文物的倡议书,呼唤文物回归……

又蓦地闪过一念:圆明园向全球“喊话”那天,莫不是这被誉为东方梦幻艺术极致的“万园之园”罹劫150周年?

闻此消息,笔者查阅资料,正是。那天,中法若干学者站在西洋楼“谐奇趣”乱石嶙峋的遗址前,话百年惨痛,说人类教训……

笔者无缘赴当年之会。不过,此际,于圆明园断壁残垣之间,正好坦陈一代国人之衷情。瑟瑟秋寒,垂垂夕阳,哀哀雁孤,那一滴一滴,一声一声,一阵一阵,笔者闻得分明,睹得惊心!

天公弄人。这两个时间节点实在凑巧——作为清帝休养之所、行政中枢的圆明园,自康熙48年(1710年)始所建,到1860年10月18日腾起冲天大火,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三山五园”一并焚烧,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她梦幻般存在了150年;而今,以残骸、废墟之姿遗世又是160年!

310年沧海桑田。310年春花秋月。

今月曾经照清人,清人何曾梦今朝?

圆明园的兴败存废,写照着中国近现代史。圆明园的“沧海桑田”,为后世的国人一年年、一天天提示着历史的问号与感叹号——

禁闭终会落后。落后必然受辱。改革才能新生!

站在今天,我们若以全球视野和中西维度审视160年前那段悲惨历史,仍不可擅自忘辱,又怎能不奋发图强?

今日,圆明园西洋楼多了一景:在大水法遗址前,摆放着法国19世纪文豪维克多·雨果的青铜雕像。

这是十年前,为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由法中友协联合会、法国东方华人协会等单位共同捐赠的雨果半身雕像,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制作。

雕像为全青铜制品,高84厘米,宽50厘米,重90公斤;底部长30厘米,宽25厘米。雕像底部用中文和法文镌刻说明词,表达“以永久呼唤对文明与和平的尊重,永久纪念人类的正义与良心”的愿望。

雕像南侧书形石雕上,镌刻着雨果的名作、写于1861年11月25日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这位从未来过中国的文学家,用如椽大笔描述出他心目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封名为《致巴特雷上尉的信》,是应下令抢劫焚烧中国圆明园的法军巴特雷上尉之邀而作,在全世界第一个发声——正义之声,谴责英法联军摧毁人类文明的滔天之罪: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则叫做英格兰。……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雨果这一著名的声讨,如旷世呐喊,今天用中文和法文镌刻于雨果塑像旁,穿过160年时空,回荡在圆明园寂寂的废墟之中,回荡在中国人的心天之阔。

这就牵出一个不时萦绕在“国人之梦”的问题:要不要复建圆明园,让这大清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重放异彩?尤其是澳门爱国人士何鸿遷以6910万港元成功将圆明园  “马首”收购,并于2019年11月将其捐给了国家之后,“马首”如何在圆明园安置?其散落各地的文物命运如何?该保持原貌还是复建辉煌?

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圆明园应久驻国人的心间,她辉煌的过去,她悲惨的曾经,她废墟的现在……

警示各国人民,160年前,有号称“爱美者”将美的极致,用最残酷的暴行摧毁。此乃悲剧之极致!世界悲剧史、灾难史,就此写下了:中国圆明园。

让她如一双永远睁大的凄美的眼,将目光直射一代代“龙之传人”。

圆明园之火似乎至今未熄,它炙烤着每一位国人之心,它屈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让我们时时铭记的不止是散失的150多万件文物,而是这“人类园林之大成”以其残缺的身体,向今天和未来的世界发出的永恒、无声的控诉……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