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A03版:2021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回首2020,上海稳步前行

1

“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实力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旅客吞吐量在世界第四的基础上位次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建成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2

经济呈现向上向好态势

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面对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大幅下降6.7%的困难局面,以最大努力、最实举措推动经济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下降1.7%。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

3

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增长12.8%。

4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继续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PM 2.5年均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

一手抓疫情防控

1

驰援主战场、坚守主阵地

第一时间建立坚强有力、高效运转的决策指挥体系。率先派出援鄂医疗队,先后有9批1649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奔赴武汉。不断织密织牢覆盖全市的疫情防控网。

2

竭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

加强患者筛查,快速开展流调溯源,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和核酸检测机构分别增加到112家、224家和134家,“随申码”使用20.8亿次。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医疗救治“上海方案”疗效显著。

3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190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空港口岸的33.6%和27.9%,强化人、物同防,注重科学精准防控,严格落实全流程闭环式管理,牢牢守住了国门。

4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制定实施公共卫生“20条”,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进一步提升超大城市抵御重大疫情风险的能力。

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

1

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不失时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3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重大工程完成投资1708亿元、增长16.8%,建成67公里轨道交通线,举办“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新增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2.3亿美元、增长6.2%。实施在线新经济“23条”,荣获我国第一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2

坚持示范引领、突破攻坚

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科创板上市企业215家,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形成32项制度创新成果,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3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10方面26项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5亿元,推出早餐示范点200家。“老小旧远”工作深入推进,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家、助餐场所212个,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3个,完成75.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建成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1.4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双拥共建成果丰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4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日均办事17.3万件,321个事项可“一件事一次办”,部门核发材料基本实现免提交。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基本形成。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完成124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林地9万亩、绿地1202.1公顷。

5

坚持依法行政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原定三年完成的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一年基本落地,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38件、建议1081件和市政协提案941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并列全国第一。政府作风持续改进,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部门一般性支出在年初预算压减10%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压减。

困难和挑战

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四大功能”要持续强化,新动能要加快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人才、土地等瓶颈制约要加快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维护城市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需增强。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城乡养老、幼儿托育、旧区改造、小区治理、道路交通管理等群众关心的事情仍需加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与人民期盼还有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要直面问题,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重托。

2020年是“十三五”  收官之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2.69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3万美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8.9件增加到60.2件,一批硬核产业加快壮大。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成功举办三届进口博览会,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71家和481家,比五年前分别增加236家和85家。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打响品牌,PM 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3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7.2万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  “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有效破解,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展望“十四五”明天会更好

1

全力优化战略布局

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提升主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推动南北两端的宝山、金山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2

全力强化“四大功能”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航运服务能级。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

3

全力深化改革开放

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率先试、出经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功能提升和城市建设。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更好发挥进口博览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着眼于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向各区和基层放权赋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4

全力建设人民城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推动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生态惠民工程,使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