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华东政法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40周年”高峰论坛

开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记者  徐慧  见习记者  朱非

11月19日,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40周年”高峰论坛,探讨展望“十四五”规划与一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40周年回顾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历史发展。1981年11月,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制史和国际法成为首批研究生招生专业,开启了华政的研究生教育序幕。1996年,华政成为全国首批8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开启了法学硕士教育与法律硕士教育并轨发展的局面;

1998年,学校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取得上海地区法学博士点零的突破,学校实现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一体化法学人才培养体制;

2006年,华政获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从单一的法学学科向多学科门类发展;

2016年,华政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实现了博士层面从法学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华政积极探索自主设置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设立了智能法学、传播法学、党内法规等社会前沿和紧缺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

截至2021年,华政共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创办研究生教育40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两万余名硕士研究生和千余名博士研究生。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在讲话中指出,40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科到多科,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要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十九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等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统筹好研究生规模、层次与结构,协调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与校友的关系,发挥导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学院办学的主体地位。

探索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论坛围绕国家和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阐释,各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定位、改革路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瓶颈障碍、典型案例、发展路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实现路径,学科目录修订背景下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交叉学科学位点培育与建设,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教育破“四唯”改革与经验,国外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借鉴等进行讨论交流。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主要谈及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她认为,要准确地把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内涵,涉外法治人才应该具有爱国情怀、良好的政治素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创新的思维能力、有扎实的法学和外语功底,具有多科的知识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怎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方面,她表示,要强调系统性、注重实践性,同时要重视外语学习。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表示,华东政法大学在过往的40年里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的情况下,建议在未来的学科建设当中加大学科的交叉。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介绍,北大法学院已经形成面向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不同群体所开设的不同类型的写作课。在博士生培养环境中增加论文讲评会的环节,尽早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督促学生的读书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圣平则从一流法科建设谈起,认为应注重学术自由和思辨性人才培养,注重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对法学教育资源全方位的服务,培养学生个人担当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立君分享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情况和做法。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卢春龙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治人才培养情况可以归结为“四个跨”: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跨国境;并表示法学院校要共同承担起为法治中国培养输送更多的法治人才,落实好新时代的法治人才培养规划。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