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报载,2017年10月18日,胡林酒后驾驶摩托车从家中出发,送儿子胡志前往下洋镇某小学上学。路上听到儿子说他与同学胡昌发生了矛盾。气急败坏下,胡林到学校后,走进一年级(三)班教室,不由分说打了胡昌(未满7周岁)一巴掌;并对赶来的老师和保安等人拳打脚踢,造成教学秩序的严重混乱。目前,胡林获刑7个月。(见1月20日《法制日报》)
百家讲:
孩子们之间发生小摩擦、小冲突比较正常,家长不必把这当成问题,更不必怕孩子吃亏而主动介入;相反,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体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否则,替娃出头,动手打伤别人的孩子,涉嫌违法。
对于孩子之间的冲突,做家长的最好能够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妥善处理,甚至为缓和与有矛盾的小朋友的关系,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利用生日或周末聚会的机会,把有矛盾的小朋友请来,用相聚的快乐化解矛盾等。因为儿童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解的矛盾,只是一些小打小闹的“游戏”而已,家长理应三思,千万别越俎代庖,替娃出头,甚至主张“打回去”。否则,只会盲目使小矛盾升级,引发家长“战争”,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后果。
——玫昆仑
“痰”:
2018年12月29日,由桂林市全州县开往灌阳县的公交车,刚开通运营了5趟就被灌阳县交通执法人员叫停。1月9日,灌阳县一公交车在行驶到全州县内时,全州县执法队以“不按规定站点上下客”为由对其进行处罚,公交公司要求车辆经过全州路段时,暂时不要上下客。此事曝光后引发社会热议,全州县和灌阳县的交通部门被指推卸责任,处理事件不积极,给两地居民出行造成不便。(1月20日《新京报》)
百家讲:
“跨县公交运营受阻”放大了区域壁垒思维痼疾。因为行政区划设置的原因,会出现不同层级之间的区域,所带来的不只是空间上的界线,更有市场、公共服务的人为界线乃至心理上的隔裂。
现实中很多所谓的行政区域毗邻的地方,被称为“边远地区”,一直都是公共资源投放与发展薄弱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与居民相互来往频繁相比,政府间的合作则相对稀缺,毗邻地区“路断头”、“桥断头”的现象屡有报道,甚至还出现过救火不跨县的案例。
消除区域壁垒思维,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与合作意识,解除区划有形界线的约束,一方面减少行政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更善于引导市场合作的方式来协调利益,更好地弥合区划界线对市场一体化的隔裂,释放出毗邻地区更大的活力;另一方面消除相互之间利益的樊篱,减少眼前利益的得失算计,扩大相互的融通与合作,推进共同发展,做大发展蛋糕才是共赢之举。——房清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