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兴
人之悲莫过于老年丧独,白发人送黑发人。其悲足以让人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丢魂落魄,茶饭不思,阴影缠身,乃至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亡。
当年计划生育之故,加上今日工作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工作负担、精神压力日重等因素而使中青年夭折,加剧了老年失独的情况。据悉,截止2017年全国失独家庭达50万户。老年丧独实为心痛,社会应给予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心痛,走出阴影,恢复常态。
面对晚年丧独,人们大致有三种选择:躲避,说这不是真的,然这是自欺欺人;或用眼泪洗愁,然这招不回失去的亲人,它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泪水洗脸愁更愁”,以至产生更为严重后果;而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正视现实,调整心态,以智致胜。“节哀顺变”,是追悼会上,人们对死者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它是长期来人们应对痛失亲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办法和力量,让人豁然开朗,看到人生的光明和希望。“想得开放得下”就是这一智慧的生动体现,它将生者自身的保重和对死者的敬重恰当地融为一体。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是独女去世,继而是丈夫钱钟书先她而去,晚年丧女失夫之痛不但没有把她击倒,相反更坚定了其活下去的信念,老骥伏枥,加足马力,九十三岁出版了《我们仨》,一百零二岁整理出版了二百五十万字的《杨绛全集》,活到了一百零五岁。杨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洞察世事变幻,深知珍爱生命之价值。这正是她活下来和长寿的底气,否则,今天世间也就没有了那几本书。
“想得开放得下”,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世间万物,空间和时间,人与物,生与死,大与小,长与短,荣与辱、富与穷、利与失等等,互克互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启示人们,心田须开阔,意志须坚强,不要过份看重现实世界中一时的荣辱、贫富、得失。
写到这里,想到了“蜗牛角上之争”的典故,它出于《庄子.则阳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右角的叫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站在宇宙高度,把一次死亡达数万人的厮杀说成是蜗牛角之争。在庄子笔下,无限宇宙可装进菜篮子,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竟成了短命鬼,而刚生下而死去的小孩,倒也获得了生命的永恒。在这里,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哲学思维。有了如此思想境界,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悲哀、斩不断的情缘呢?
当然,父母子女情深,或由共同生活形成的某种生活方式,子女谢世而使老人措手不及,难以为继或改变。消除老年失独之痛尚需一定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宜短不宜长,更不能旷日持久,永久化。否则,恐怕九泉之下的子女也是不愿看到的。
与杨绛等相反,我们一些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丧独的阴影之中,郁郁寡欢而不可自拔。他们也许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是前者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智慧,或表现为心田紧锁,自闭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油盐不进,听不得人劝,陷入精神的死胡同;或情欲(对子女亲情)过重,失去了对人体独立性的正确认知,钻进了情感失常的牛角尖。诸如此类的精神包袱都是要不得的。生命和尊严的珍贵是人活着的根本理由和动力。这个认识,人至晚年,日趋弥坚。为死者,即使再亲而作践自已生命也是不值得的。
此外,他们怕百年之后无人送终,或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全社会,尤其社区基层组织要重视这项工作,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从思想上、生活上给失独老人以特别关心和照顾,以解其心结,除其后顾之忧,以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这或许是今天我们重视和正确对待老年失独问题的价值之所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