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何勇海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3%受访者身边有“陪伴式啃老”现象,63.4%的受访者认为以陪伴为借口依赖老人生活是不孝。从城市级别看,二线城市受访者身边“陪伴式啃老”现象最多(84.3%),其次是三四线城市(74.8%)。从年龄段看,80后身边“陪伴式啃老”现象最多(81.7%),其次是90后(80.0%)。(4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陪伴式啃老”,是指子女表面上看是在老人身边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顾老人,实际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由于“陪伴式啃老”同时包含着“陪伴”和“啃老”两种情形,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就截然不同。有人认为,“陪伴式啃老”重在陪伴,比起那些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孝顺多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顺;也有人认为,“陪伴式啃老”其实就是“啃老式陪伴”,与传统啃老并没有实质区别,都是老人身边的“蛀虫”。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与晚辈共同生活,享受儿孙绕膝之福,往往是老年人生活幸福的象征。因此,许多老年人希望子女生活在自己身边,能够享受到子女在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籍。从这个意义来看,陪伴的确是最大的孝顺。
然而,生活在老人身边,并不能因此就在吃穿住行上心安理得地依靠老人,过着“依附式”生活。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小儿子苏明成,一边陪着老人,一边花着老人的钱,用来买房,甚至用来补贴家用,显然要不得。这是因为,一方面,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既包括物质赡养,也包括精神赡养,而陪伴则是必要的精神赡养;另一方面,身体健康、工作稳定、经济独立的子女理当自己养活自己,过度依附于老人无疑等同于“巨婴”。
有人或许要说,有些生活在老人身边的子女,并不会主动花父母的钱,而是父母要给予。的确,有些有稳定经济来源的老人,在得到子女的居家陪伴之后,会给子女一些钱财补贴生活。或因房贷、车贷等原因,子女经济压力大,而老人的经济来源长期稳定,可以从金钱上给予子女经常性的关照。子女也要掌握接受馈赠的边界,比如,不能影响到老人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养老待遇,不能给父母造成经济压力;在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后也要力争偿还;最重要的是不能产生依赖心理,不愿意自己奋斗。作父母的也别溺爱早已成年的子女,对于过度啃噬父母财产的行为,要及时说“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