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去年受理各类知产案件2.2万余件 再创新高

今年将出台知产刑案量刑指引

世界知识产权日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4月23日

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布会现场 通讯员 唐辰佶 摄

2017年与2018年全市法院知识产权案件收结情况对比图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来临之际,昨天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发布中英文版《2018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并公布“2018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以下简称“十大案件”)和“2018年上海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典型案件”(以下简称“典型案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8年)》一并发布。

来自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驻沪使领馆官员,中国欧盟商会等外国非企业经济组织代表机构代表参加了发布会。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8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2680件、审结22121件,再创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还受理了10余件涉基因技术或数据等新类型案件。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斌在会上透露,继去年出台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管辖规定后,今年,上海高院将出台相关量刑指引。

收结案再创新高

现涉基因技术等新类型案

白皮书显示,2018年,上海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2680件、审结22121件,同比分别增长43.46%和40.76%,法官人均结案数315.34件,同比上升45.66%。其中,著作权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商标权纠纷、专利权纠纷案件数量均大幅增加。

记者看到,在一审著作权纠纷中,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和计算机软件纠纷同比上升69.73%,表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和网络信息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版权保护与管理存在着风险和挑战。一审不正当竞争纠纷同比上升319%,表明随着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市场活动日益活跃,市场竞争行为亟待规范。一审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同比上升94%,表明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存在较多运营不规范的现象。一审商标权纠纷、专利权纠纷分别同比上升60.29%和31.61%,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商标类案件和专利技术类案件呈现全面增加的趋势。

在上海法院审理的一大批大标的额、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新类型疑难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中,1起入选“201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6起入选“201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件”,3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发布会上,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刘军华详细介绍了“十大案件”“典型案件”的基本情况,这些案件由上海各法院申报、上海高院推选、十五名专家评委投票评选得出,当事人涉及德国、法国、丹麦、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企业,也有境内主体,这充分体现了上海法院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正在努力成为国内外当事人信赖和优选的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地。

记者注意到,去年,一些涉知识产权的新类型案件持续增长。比如,加拿大DNA吉诺特克公司诉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涉及侵害人类基因测试技术专利。比如,华山医院诉某公司侵犯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专属持有权等。

据统计,去年上海法院一共受理新类型案件10余件,其中涉及基因技术或基因数据案件约5件。

353人获刑

将出台刑案量刑指引

上海法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审结了一大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多措并举,严厉打击了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判决生效205件共353人,同比增长46.42%和68.9%。在判处的刑罚中,被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共33人,同比增加了73.68%。

在被告人王红犯销售假冒“MCM”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案中,王红假冒“MCM”品牌包袋、犯罪未遂金额296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g万元。

去年,上海高院与检察院、公安部门联合会签《关于调整上海市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管辖的规定》,落实本市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指定管辖制度和案件范围。“今年,上海高院将推出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相关量刑指引。”张斌在会上透露。

在依法监督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方面,上海法院不断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比如陈小龙等不服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商标侵权行政处罚系列案,该案是浦东知产局探索专利、商标、版权行政“三合一”改革以来作为被告应诉的首例知产行政诉讼案件,该案的审理体现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主导作用、依法支持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全面维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秩序、有力促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职能作用。

最高判赔1505万元 首次全额判赔

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一直是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2018年,上海高院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

在提高民事赔偿力度方面,上海法院着力构建有利于侵权事实查明的证据审查机制、有利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损害赔偿机制和有利于纠纷及时有效解决的案件裁判机制。

比如,在达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诉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达索诉上海知豆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两案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赔金额分别达1505万元和900万元。

浦东法院在进博会期间审结的美卓公司等诉沈阳山泰矿山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两案合计判赔原告经济损失合理费用620万元,全额支持原告诉请。

此外,上海法院还充分发挥财产保全等司法临时措施的效能,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

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为例,2018年,该院共裁定支持当事人诉讼保全申请104件。在引导当事人积极举证基础上,对于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证据,且符合调查令申请条件的,向其委托律师签发法院调查令,2018年,共签发调查令36份,有效减轻权利人的举证负担。

服务国家战略 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为此,2018年,上海高院制定《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实施意见》,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发布《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涉自贸区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情况》,上海浦东法院发布《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年情况》,同时,全市法院积极做好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上海法院还积极落实司法改革任务,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审判“三合一”工作,撤销上海黄浦法院、上海闵行法院知识产权庭建制,全力做好改革后浦东、徐汇、杨浦、普陀法院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带来的审判组织重构和存案消化工作。同时,上海法院积极探索推进知产庭审方式改革,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推动上海高院知产技术专家库和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技术咨询专家库“两库合并”,建立全市法院技术类案件技术事实查明共享机制,服务全市法院技术类知产案件审判。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黎淑兰在通报2018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时介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入先行判决机制、完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拓展智能辅助办案机制。其中,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产权案件中,积极探索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专家陪审员和鉴定人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提升技术事实查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海法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司法宣传工作,影响力日益扩大。据统计,上海高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接待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上海首席代表、韩国驻沪总领事馆领事、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知识产权交流会等16批近300人的访问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上海法院共选派四批次四名知识产权高级法官赴美国、欧盟、德国等开展知识产权交流活动,学习借鉴知识产权国际先进保护经验。

“上海法院要切实贯彻‘司法主导、严格保护、分类施策、比例协调’的司法政策,加强国际化、专业化知产审判队伍建设,着力优化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上海知产审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努力把上海法院建设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典范和诉讼优选地,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全球城市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张斌表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