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川
本报讯 时隔12年,上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首度调整:新增“低温”,剔除“干旱”“沙尘暴”“臭氧”。昨天市政府公布了由市气象局制定的《上海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记者注意到,《规定》调整了预警信号种类、分级和标准,以及防御指南,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对于为何调整预警信号?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表示,调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主要是为了提供超大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经过十余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和市民的气象需求都发生了改变。据介绍,即将施行的气象预警信号,除了增删预警,还对一些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了修改。调整后的上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霜冻、高温、雷电、冰雹、大雾、霾和道路结冰13类。
据了解,此次调整主要以预报经验和数据统计为基础。根据1980年到2017年的气象历史资料,本市雷电黄色预警发布次数最多,达到300多次;高温黄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次数均为100多次,位居第二;大风黄色、大风蓝色预警各发布了80多次,位居第三。
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中,唯一新增的是“低温”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中,和温度相关的仅有“高温”“霜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上海出现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次数增多。例如,2016年上海遭遇罕见寒潮,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极端低温达到零下7.2℃,创造历史记录。新增“低温”预警提前预报,可以让市民早作准备。
而自上海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来,本市没有发生“干旱”“沙尘暴”灾害,因此相关预警信号此次予以剔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