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老战士朱俊贤 记者 汪昊 摄
□见习记者 张旭凡
走进挂着900多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照片的大厅,穿过漫长曲折的模拟朝鲜战地坑道,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志愿军文献馆中,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朱俊贤掷地有声地向记者讲述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朱俊贤老人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复员后他在上海松江法院工作了38年,退休后又致力于发掘和宣扬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将精力和心血投身于这座志愿军纪念馆中。此外,他还9次受邀前往朝鲜,6次骑行至西藏。昨天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老兵的故事。
16岁赴朝作战
保驾护航
1950年11月,朝鲜战争已经爆发,而此时,15岁的朱俊贤正上初二。“课堂上,老师做了动员,大家都听进去了,没过几天,中央发了号召,我就去报了名。”通过选拔,年底朱俊贤就进入了军干校强化学习军事医学。在一年多的学习后,1952年9月,朱俊贤随军队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卫勤战士。
“作为一名志愿军,消灭敌人是我的任务,而作为一名卫生兵,保障队伍的安全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在战争中受伤的战士,朱俊贤需要想方设法阻止病态恶化,同时还需要保障其他战士的健康,消灭在恶劣环境下多发的传染病等情况。“只有保证健康才能投入更多精力作战,强健的体魄和精良的武器在战场上都很重要。”卫勤战士们成为前方冲锋陷阵的战友们背后坚定的支撑,为他们筑起安全的防线。
当时朱俊贤只有16岁。面对饱受战火摧残的伤兵,朱俊贤悉心照料,每日跟着连队四处奔走,经常一走就是50公里,但是小小年纪的他从来没有掉过队,也没有喊过一声累。
一次悉心的照料
一次跨越60年的重逢
除了需要用心医治护理每一位英勇负伤的人民子弟兵外,对于友军的一次尽心照料让朱俊贤收获了一段跨国的友谊,也在60年后为他带来一次意想不到的惊喜。
1953年元旦后的一个深夜,正在坑道中工作的朱俊贤接到紧急任务:为配属给团司令部的人民军联络员崔少校和人民军战友提供治疗。“崔少校是朝鲜人,此前在山东参加了新四军,还在安徽一带打过游击战,会说安徽话,在抗美援朝时正需要这样的人。”朱俊贤回忆道。来到出事点后,朱俊贤凭借专业知识判断这是一氧化碳中毒,并立即进行了救治。也在这段经历中,和崔少校建立起了跨国友情。
到了1955年7月,朱俊贤在归国营待命启程,崔少校专程前来看望送行。他拿出一枚勋章为朱俊贤佩戴,说:“这枚战士勋章应该由朱同志荣获,我为你记功!”出于规定,朱俊贤没有在治疗时询问崔少校的姓名,这也成为他60多年来的遗憾。尽管朱俊贤此后多次受邀前往朝鲜访问,与这位异国朋友却始终无缘相见。
直至2015年秋,朱俊贤第9次受邀前往朝鲜参加典礼。在国宴前的贵宾室小憩期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将军给了朱俊贤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老将军的目光也投在了朱俊贤胸前别挂的勋章上。朱俊贤终于鼓起勇气说道:“敬爱的崔少校联络官,我是当年的卫生员小朱啊!”老将军也如梦初醒,用带着安徽淮南的口音回应。
重逢的激动溢于言表,老将军将自己胸前的国旗勋章摘下,亲手别在朱俊贤胸前。分别时的场景又再一次闪现在朱俊贤的脑海中,而这一次的重逢竟然等了60年!
多年珍藏悉数捐出
筹建志愿军文献馆
从朝鲜归来后,1957年朱俊贤从部队退伍,复员后的他来到了上海松江法院,从书记员到副庭长,朱俊贤与法律相伴走过了近40年,始终勤勤恳恳地维护着人民的合法权益。1995年,朱俊贤退休,他却并没有选择待在家中安度晚年,而是为自己制定并规划了下一个阶段的种种目标和挑战。
2013年,收藏家吕焕皋决定在浦东筹办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朱俊贤当即捐赠了15000元积蓄,并将自己历经多年收藏的近百件朝鲜战地纪念品悉数捐出。7年来,朱俊贤老人自告奋勇地义务承担着管理、研究和讲解的工作。由于家住松江,往返浦东来回需要花费6个多小时,朱俊贤索性常年驻守于此,个把月也难得回趟家。
除了将自己历年来省吃俭用四处收购的老照片、老物件无偿捐赠以外,此前前往朝鲜获赠的礼品、杂志、画作等,他也无私地提供给文献馆展示。据了解,此前丹东等地筹办抗美援朝纪念馆时,朱俊贤也捐赠了许多物品。
为了丰富馆藏,他还自购材料,亲手制作了当年使用的手雷、冲锋枪和爆破筒等仿真模型。每当有参观者前来,朱俊贤会用心地拆解,详尽地做出展示。“表面上看起来是我捐的,但实际上我只是代表了广大志愿军在做这项工作。通过展出,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珍惜眼前的和平。”
在志愿军文献馆大厅中悬挂着900多张战士的照片,至今,仍然不断有当年的老兵和家人带着照片前来,也有很多是朱俊贤老人四处搜集所得,其中很多照片都让他映像深刻。“这位同志是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我知道他的事迹但是没有他的照片,就找到了他的未婚妻,她也是一名志愿军同志,我请她找来一张照片,我说,‘你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也有这样的使命’。”
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合照让朱老映像深刻。最初是由吕馆长找到的一张没有任何信息的志愿军合照,朱俊贤在上面捕捉到一个信息——用朝鲜语写下的 “兴南餐厅”。凭借这一点线索,他来到了研究院,花了半年时间让大家来辨认,最终大多数人的姓名都被标注,朱俊贤老人也将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述了出来。照片里的人是上海一家越剧队的成员,他们1953年来到朝鲜慰问演出,结果他们留了下来参了军,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这张照片就是当年拍摄的。
朱俊贤始终认为,“有故事的人灵魂永存”,通过将他们的照片悬挂,将他们的经历与功绩反复地说,即使肉体消亡,但精神将会永存,志愿军的所作所为值得被铭记。
6次骑行进藏
续写老兵传奇
除了为志愿军发声外,朱俊贤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从1999年开始,朱俊贤曾经6次从上海出发,途经万里骑行至西藏。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79岁的朱俊贤老人再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唐古拉山。
2003年开始,朱俊贤老人曾在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做了7年志愿者,在此期间上钢街道为他出了一本名为《单骑走神州》的书,记录了他的经历。在朱老此后的西藏骑行途中,他每到一处都会带着这本书,每一页上都记录着沿途曾经见证与帮助过他的“陌生朋友”留下的感想与祝福。“有的我曾经在他家吃过一顿饭,有的我曾经借住过一晚,我会赠送给他一本书,也让他在我的书上留言。”
朱俊贤说:“我退休后的25年里只做了三件事,一是两年一次的骑行,二是2001年开始的9次入朝经历,三是做了多年的志愿者,为发扬志愿军精神而做的一点努力。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我总是想,虽然我没有条件担任什么职务了,但是我的责任始终还在。将志愿军的意志发扬光大,永远地传承下去,我才算是真正地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