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区里的“小巷总理”

——记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1月02日

  □见习记者  翟梦丽

长宁区虹桥街道的荣华居民区是全国首家涉外居民区,居住着来自美、日、韩、英、法和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居民,境外居民占一半以上。在这样一个国际社区里,如何服务好居民,如何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真正把上海把社区当家一样看待?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的回答是:“带着感情做人的工作,构建融情大家园。”

疫情期间每天睡三四小时

盛弘所在的荣华居民区共有3.3万名中外居民,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抗疫期间,作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盛弘压力可想而知。疫情最紧张的那几天,盛弘每天忱戈待旦,睡眠不过三四个小时。

在这样一个国际社区里,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尤为重要。每次同外国居民解释防疫措施时,盛弘会先交由机器翻译过后,再把文字传给熟悉的居民志愿者,让他们帮忙看看有无歧义,没问题之后才会向外发布。“有时候机器翻译成战争啊这些字眼,居民就会非常紧张。”盛弘的细致,体现在方方面面。

有一次,荣华居民区的王先生在家隔离,吃了晚饭身体热乎乎的,再加上用了地暖,量体温时自己反复测量都超过37度3,急得要命,赶忙打电话找盛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盛弘让他先把家里的温度调低,多喝水,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看看有无变化。王先生测了几次,体温仍然异常,焦急万分,又说自己家里是电子的额温枪,他不放心。于是盛弘立刻派值班的居委干部去药房买了一个水银体温计给他送上去。其间,盛弘一直与王先生保持沟通,耐心给他解决各种问题。终于在当晚,王先生的体温恢复了正常。

手机打开工作就已经开始

去年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尽管荣华居民区一开始早就已经推行了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的分类,但要按照严格的标准彻底进行细致的分类,盛弘仍然吃了不小的苦头,做了不少工作。古北强生花园业委会主任饶清回忆起来,忍不住感叹道:“那段时间盛弘真是瘦了好几斤。”给居民讲课培训分类知识、上门宣传,盛弘的脚步就没有停下来过。碰上有居民不理解,反对的,盛弘就要耐心劝说。“一次不行,两次不行,10次甚至20次都是有的,必须要和居民解释清楚。”有一次,一户居民因为觉得垃圾分类增添了他生活的烦恼,为了表示强烈的抗议,直接把垃圾扔到了居委会门口来。盛弘没有退缩,也没有愤怒,而是耐心地和居民解释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好处。第二天这个居民主动加了盛弘的微信,向她表示抱歉。此后他更是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主动帮助居委去做其他居民的工作。

不仅脚力要勤,线上的各种消息,盛弘也要及时回复,“我的一天工作是从早上8点30开始,下午5点多结束,但其实只要手机打开了,我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荣华居民区有着一个200人左右的社区亲子群,小朋友出生打预防针,接种流感疫苗等等问题,家长们遇到不懂的就会在群里提问,盛弘看到了都会及时回复。

做“人”的工作

“盛弘拉我进了这个团体。”菲律宾籍居民王女士2009年来到古北定居,一开始她并不情愿参与社区活动,“我觉得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一次机缘巧合,她参与了社区组织的一项公益活动,接触到了盛弘。这次活动给她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她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作为一名外国人,有时候盛弘邀请她来参加活动,王女士一开始并不能理解活动的内容,会有诸多疑问。带着这些问题去问盛弘时,她总是耐心地同王女士解释具体的内容情况,从不强迫诱导她去参加。就这样不断地沟通交流,在盛弘一次次地  “拉”人后,王女士不仅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中,还成为了居民议事厅的一名议事员。

从一名外企员工转变为社区工作者,盛弘已经在荣华居民区工作了8年的时间,这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却也精彩纷呈。遇到过非常热心支持工作的居民,第一次上门就主动配合,也遇到过直接把她从家里赶走的居民。正如盛弘反复说的一句话:“我们是做人的工作,要带着感情换位思考。”带着他们构建融情家园的初心,盛弘依然在这条路上一路小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